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终身未婚,一生孤独,英年早逝。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
卡里·纪伯伦(Kahil Gibran 1883~1931),生于黎巴嫩北部临海的贝什里村(Besharri)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童年时期,母亲教他阿拉伯文和法文,又专门请家庭教师教他英文。
1888年,纪伯伦随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哥哥及两个妹妹离开家乡,移居美国波士顿。全家在唐人街过着清贫的日子,纪伯伦则被送进美国公立学校学习英语,在那里奠定了扎实的英文基础。
1897年纪伯伦返回黎巴嫩继续学习阿拉伯文和法文,同时选修了医学、国际法、宗教史和音乐等课程。暑假期间纪伯伦随父亲游历中东各地,心情豁然开朗,开始以丰富的思维和充沛的情感架构自己的生命。
15岁时,他用阿拉伯文写下《先知》的初稿,16岁发表**篇散文诗,并主编一份文学与哲学刊物——《真理》,以笔挞伐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批判教会堕落,同时,他的文章开始在阿拉伯世界大量发表,其中*有名的《叛逆的灵魂》被视为危险、叛逆,含西方思想剧毒。他因此被政府驱逐出境。
190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游历了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并前往巴黎学习绘画。1902年后纪伯伦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1910年,纪伯伦重返波士顿,于同年岁末移居纽约,在这期间他的小妹妹、母亲和哥哥相继离世。失去亲人的悲痛给纪伯伦带来终身的创伤。他专心作画、写作,然而都不被重视,生活日渐窘迫,只好替他人设计封面及画像维生,一直在社会底层艰难地生活着。
1923年,他的英文散文诗集《先知》出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从此,阿拉伯语系和英语系民族都知道了有一个纪伯伦,是诗人兼画家。罗丹称赞他为“20世纪的布雷克”;美国人曾称誉他为“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并将其作品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好礼物”。
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病逝于美国纽约。他短暂的一生,以深沉的哲学思考和火一般的激情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在文学史上**不衰的篇章,征服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
别了,你们!别了,我同你们一起度过的青春!
我们梦中的邂逅仿佛就在昨天。
你们在我的孤独里为我歌唱,而在你们的盼望下,我在空中建起一座高塔。
此刻,我们的睡眠已经逃遁,我们的梦已经结束,黎明已逝。
正午已至,半醒已变为彻底的白日,我们必须分别了。
倘若我们重逢在回忆的曙光里
……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