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就是把组织的总目标分解为组织中各部门单位、各管理者及员工的目标,也就是将总目标具体化,从而使总目标的实现得以保证。目标的分解必须以组织的管理层次为基础进行分解,*终形成目标体系。这样能使得目标体系更为清晰,也能使得目标体系中的每一成员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为更好地完成任务应与哪些方面进行配合、协调。应强调的是,分解后的各个子目标之间应相互关联,彼此呼应,而不能相互矛盾。另外,在分解的过程中,应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目标的分解工作,这是保证目标管理效益的重要一环。
3.实施控制
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但不能因此在目标体系建立后就放手不管。目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得组织中的任何部门或个人的目标完成一旦出现问题,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组织管理者必须进行目标控制,随时了解目标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可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一定的修正。积极的自我控制和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4.目标评定
目标管理是一种严格的**的责任管理,它注重结果,因此必须对部门、个人的目标进行自我评定、群众评议、领导评审。通过评定,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奖优罚劣,及时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以此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目标评定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上级的评定要全面公正;评定的结果要与经济责任制和人事管理相结合,奖优罚劣要及时和分明;及时反馈信息。
(四)目标管理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目标管理方法一诞生,就被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企业界视为一种起死回生的有效手段,并迅速获得了推广。
1.目标管理的优越性
目标管理方法提出的前提是假设组织中的成员是完全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通过明确目标等来实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本书是在《现代管理学》(杨加陆、林东华,上海三联书店,2003)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第1,2章具有绪论性质,第1章是学习管理学的入门,介绍了管理的基本问题;第2章是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自管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观点。第3—6章是本课程的主干内容,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第3章计划、第4章组织、第5章领导、第6章控制,这样的安排是按照管理活动在组织框架体内开展的逻辑顺序展开的,但在具体阐述时,我们努力把四大职能作为一个整体,从而使课程主体部分的这块内容能够反映出管理活动在组织框架体系内的完整流程。
在教材编写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以下方面的因素:
I.管理学与其他相关分支学科的关系。作为一本教材,它是为课程服务的。由于管理学许多分支学科在各类专业教学计划中都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因此,我们既努力保持教材内容的完备性,又考虑到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管理学教材不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尽量避免与教学计划中的相关课程发生过多的重复和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