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发展概述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鲁迅先生所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创作了诗歌。“其中一个叫‘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诗经》是公元前1l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内容包括十五个地区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大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
建安体中,“三曹”、“七子”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气概,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分。
建安时期之后的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
…… 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文章,叫《我有一个梦想》。这位女作家说,她梦想在中国的土地上,除了能为英文、生物、物理、化学、太空科学设置实验室之外,也有人肯为国学建一栋古色古香的书院式讲堂,让老师可以设置古风情境,身临其境地传道授业,让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在琴韵书香中吟诗唱词,潜移默化。张晓风女士的梦想,其实,与我们这些在高校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老师们的愿望息息相通。因为,大学的教育目标是要造就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教育,但单纯依靠科学教育还不够,人文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教育关系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又关系着民族的生死存亡。鲁迅先生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很多人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为什么历经数千年而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这个问题的*简明的答案,那就是文化,共同的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是**的“硬实力”,文化实力则是“软实力”。一个**非得“软硬兼备”才称得上足够强大。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没有**的文化传统,不打自垮。基于此,我们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是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关系。
然而,反顾我们高校的现实,人文教育的现状,又确实不容我们乐观。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校长曾经感慨地指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时,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纪宝成《重建国学:与传统
和解》)。为此,纪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倡导开设了“国学班”。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高校之中文科**的院校之一,在人文教育中自可领先一步,而身处地方高校的我们,尚未具备那样深厚的实力,不可能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仿效人民大学开出“国学专业”。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督促下,我们选择了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这样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企望从这里着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才的过程中,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由此,我们编订了《大学国文》这部教材。
作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我们希望这本《大学国文》能成为大学生接近国学、对话传统文化的一种桥梁式的文本。进入我们编选视野的文章,中国古代作品是选择的**。按照目前大家都能接受的观点,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它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精神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这本教材所选择的篇章,既是历代先贤们思想、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本书所编选的作品,多属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