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疾病包括牙齿硬组织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牙齿硬组织病包括的病种较多,主要的疾病有龋病、楔状缺损、牙隐裂、磨损、牙根折裂、牙本质过敏症等,其中,以龋病*为常见。本章将**介绍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
**节 龋病
龋病,又称龋齿,俗称“虫牙”,是指在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龋病攻击的器官是牙齿硬组织(即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发生在成年人的龋齿大多进展缓慢,从仅有色泽改变的初期龋发展到形成有实质性缺损的龋洞大约需1.5~2年时间��这一慢性过程因自觉症状不很明显,所以往往得不到患者的重视;但龋洞一旦形成,只有在极少数的特定条件下才能静止,绝大多数会呈进行性的发展,在向牙体深部发展的过程中,可引发牙髓病、根尖周病等**痛苦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一系列并发症;龋病的发展可使牙齿不断破坏,*终导致牙齿的丧失,破坏了咀嚼器官的完整性,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全身健康。
龋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之所以把龋病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原因并不是龋病能像前两种疾病那样致人性命,而是龋病的发病率极高,危害人群广泛,世界各地、所有种族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我国,龋病的发病率在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及各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大多数调查资料显示,龋病的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乳牙萌出后不久即可发生龋病,6~12岁时达到高峰,随着乳牙的逐渐脱落,患龋率有所下降;恒牙的龋病从6~7岁开始发生,以后逐年上升,成年时期比较稳定;中年以后,由于牙龈退缩致牙根暴露,中老年牙根面龋的发生率达到高峰。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年龄组均有较高的患龋率,其中,5岁组为66%、12岁组为28.9%、35~44岁组为88.1%、65~74岁组为98.4%,各年龄组人群所患的龋齿中80%以上未**。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亦是启迪思考的引导书。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为我国培养助理医师的学校,广大教师和学生希望能有一套适用这一层次医学教育的教材。过去用的医学专科教育的教材,不少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给教与学带来困难。为了解决专科教材建设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即原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和2002年两次组织了北医的老师和华北地区医学专科学校的老师,经过研讨,编写了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版和第二版),并于2000年组织了护理专业的专科教材。十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表明这两套教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中许多教材被评为教育部“十五”及“十一五”**级规划教材。
为了进一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大众对**保健需求的提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专科医学教育的质量,2007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有关学校的老师编写第三版临床医学专业和第二版护理专业教材。为此,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以推动教材建设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其适用性。本版教材本着“理论够用,结合实践,指导自学”的原则,力求语言流畅,叙述清晰,图文并茂,利于教学。同时参考了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未来职业实践的要求。
教材建设不只是编写,加强研讨同样十分重要。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教材编审委员会将认真组织好各科教材的研讨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诚恳地希望使用本套教材的各校师生能适时地提出你们的建议和指正,使本套教材能与时俱进,为我国的医学专科教育作出贡献。
程伯基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