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产业形成
产业是同类企业、事业的总和。这样的产业部门,在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分工协作发展的结果。因此,研究产业的形成,应当首先从研究社会分工开始。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分工时,曾把它分为三种形式。他指出:“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的分工;把这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厂内部的分工,叫做个别的分工。”①马克思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产业部门的形成过程。
一般的分工,就是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国民经济部门。特殊的分工,就是在每个国民经济部门中进一步分出许多独立的部门,如在工业中分为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器制造业、纺织工业等部门。个别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如机械企业中的车、铣、刨、钻、磨、钳等。
在这三种分工中,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属于社会内部的分工,这种社会内部的分工与企业内部的分工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企业内部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内部分工的发展为前提的;反过来,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又会促使社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从历史上看,**批产业部门是通过一般分工形成的,也就是说,工业部门曾经是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分离出来的,如纺织、酿酒等工业部门就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但目前还有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新工业部门,如渔业加工部门。不过,现在新工业部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特殊分工形成的。
编写适合全国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需要,反映当前理论研究成果的经济学类课程教材,是一项意义深远、任务艰巨的工程。
为适应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需要,我们长期从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同仁,组成2l世纪高等院校经济学类教材新系编审委员会,邀请了部分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以及多次修改与完善,陆续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并交付出版社出版。参与这套教材编写的作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强调了五点要求:**,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教材;第二,要注意吸收经济学已公认的*新研究成果;第三,要将经济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努力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第四,理论讲解要深人浅出,避免晦涩冗长和平淡无味;第五,篇章结构科学合理,内容形式生动活泼。
这套经济学教材,注意了不同层次读者的情况,读者可根据需要学习其中的内容。其既适合全国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使用,也适合各类管理人员及其他读者学习或研究使用。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并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书中不妥及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和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