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杂俎--中国饮食烹饪研究》是我三十年来所写的有关古代饮食烹饪方面的论文的一次汇集。在红尘滚滚,逐利为上,学术著作出版相当困难的今天,山东画报出版社肯出版我的书确实不容易,他们长期在搞文化积累的精神是极其令人感动的。
由此,我想到了许多往事:
三十多年前,当我阴差阳错,刚刚涉足烹饪专业的教学和烹饪古文献的整理的时候,一般人对此并不理解,有人甚至问:你这个学中文的,怎么搞起吃的来了?
但是,当我为查阅史籍北上京华时,在北京图书馆,我碰到了王利器先生、朱星先生,而在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我又先后拜望了许嘉璐先生、郭预衡先生、启功先生,他们给我以多方教益,但共同的一点是:中国的饮食烹饪是包含着很多文化的,值得研究。这也就给了我以信心、力量。
更叫人难以忘怀的是,原商业部的办公厅主任萧帆同志,因为见到我和另一同事合编的《中国古代烹调资料选编》(征求意见本),便把��们邀至北京,咨询创办《中国烹饪》杂志的相关事宜。接着,在1979年初冬,我们也就直接参加了《中国烹饪》创刊号的组稿、审稿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值得一记的是:因**史学家卞孝萱先生建议,牵线,通过文史学家吴恩裕先生,我们得到了文学大师茅盾为《中国烹饪》的题签。这又一次给了我以信心、力量。
再后,我也就一发而不可收,在烹饪教学及饮食烹饪史研究的路上走下去了。比如,我参加了《中国烹饪辞典》、《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国食经》这三部大型具有开创意义的饮食烹饪工具书的编写;参加了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的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的整理工作,标点、注释了七本烹饪古籍参加了列入**八五**图书规划的中华饮食文库的编写工作,写出了专著《中国面点史》、《中国菜肴史》,分别于1995年和2001年出版;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上百篇研究饮食烹饪史的随笔、论文……
三十年来,我体会极深的一点就是,前辈学者把饮食烹饪和文化联系起来看的观点是正确的,颠扑不破的。如今,西班牙、法国要将地中海饮食、法国烹饪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将泡菜列为韩国四大文化象征之一(另三大象征为佛国寺、传统服装、文字),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2006年冬天,我在一次全国小吃文化节论坛上曾作过《中国小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讲演,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中国饮食烹饪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成果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可以称之为饮食文化或烹饪文化(侧**不同)。比如,鲁迅就曾说过:“人们大抵已经知道,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建筑、烹饪、渔猎、耕种,无不如此;医药也如此。”(《南腔北调集·经验》)这儿,鲁迅把“烹饪”列入了“文物”(带文化、文明之义)的范畴,确是独具慧眼的。事实也是如此,饮食烹饪的发展,使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蒙昧状况,逐步走向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说,饮食烹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人对于饮食,有几句经典的话。其一,“食色,性也。”其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三,“夫札之初,始诸饮食。”均说明饮食烹饪在人类生存、繁衍及建立礼仪过程中的作用。从中又可以见到把饮食烹饪列为文化是站得住脚的。
文章写到这儿,似乎扯得远了一点。但是,仍然意在说明自己多年来从事烹饪教学、饮食烹饪史研究的动因。
*后,需要说明的,《饮食杂俎》中所选的文章,除对作者原文笔误或当年刊物出版时出现的误排、漏排作出更正外,一律不作改动,以保持“原貌”。因为,这些文章不仅仅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反映了过去岁月中一个中国学者研究中国饮食烹饪史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