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的评价及认识演变
一、支气管哮喘
(一)定义和发病机制 从历年来支气管哮喘定义的修订,可以反映对支气管哮喘认识的演变及相应临床处理观念的变化的过程。早在1959年(CIBA)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为“……支气管广泛收缩狭窄,其收缩狭窄程度可自发或经**后发生改变。该收缩狭窄并上心血管疾病所引起”。该定义曾长期被引用,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是由于发作性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从而引起喘息的临床症状,一旦痉挛收缩缓解后,哮喘病情即恢复。哮喘发靖机制传统观点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过敏性疾病,有过敏体质患者吸入变应原(抗原)与呼吸道肥大细胞IgE抗体桥联结合,然后释放组胺和过敏反应慢后应性物质(SRS-A)等介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因此**措施集中于哮喘急性发作时应用解痉平喘药,如茶碱和短效β2激动剂,以及抗组胺等抗过敏**。但解痉平喘**只能缓解症状于一时,而哮喘仍会反复发作,且抗组胺类抗过敏**的**亦不甚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为哮喘系气道慢性炎症,表现为气道上皮脱落,基底膜破坏,嗜配性料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气道高反应性表现。因此对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为: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的疾病,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伴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