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产业结构与服务
经济理论
2.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
2.1.1理论概述
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是**个阐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的经济学家。但是在他那个时代,由于劳动力的特殊结构状况以及他始终将价值与物质形态的财富相联系的视角,斯密将劳动划分成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不过,斯密指出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结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增长,虽然他简单地认为非生产劳动相对于生产劳动增加时将使经济增长下降,但他已经开始指出了结构对于增长的意义。而且,斯密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认为生产和流通是统一的整体,都是生产性的劳动,而流通服务在从功能活动性质划分的现代产业结构分类中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实斯密已经注意到了诸如流通这一类的活动与单纯的物质生产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古典经济学之后,人们已逐渐不再对关于‘‘服务”、“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等概念进行争论,在新古典时期,服务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关于三次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郑凯捷博士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就一直关注产业结构及服务经济的发展问题,她的关注并不只是停留在对产业结构水平和层次结构的简单描述及评判上,由于她在学习期间参与了一系列产业结构现实问题的研究课题与项目,她对产业结构及服务经济状态形成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有悖于一般结构发展经验的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实践及其成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她将其博士论文的题目定为《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有几个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首先,工业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开始逐渐面临着产业结构转换阶段的困惑,因此,对服务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过程做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寻找出从制造经济(工业化经济)阶段迈向服务经济阶段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具体内在机制是很重要的。其次,作者在经过对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体系的详细分析研究后,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终需求(收入水平)因素转向体现产业间内在关联和互动性的供给性因素(主要是以分工为代表的中间需求性因素),试图体系化、完整化地阐述和表现这一类因素的作用基础、范围和方式,从而从工业化经济自身内部出发,去分析和阐释服务经济的发展动力和机制,同时也为那些由收入水平不能解释的结构变动差异和服务经济发展进程差异提供更新、更全面的解释方向。*后,作者从“分工”这一特殊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对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