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走“进”民国 感悟真实
今天,人们*想知道未来,但被提及*多的,还是逝去的历史。关注历史,是国人特有的一种情结,于是我们看到了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历史以它从未有过的扩张之势扑面而来,一时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这一成功的经验,至少说明这样的问题:一、历史永远将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二、学术大众化,对于学术发展和普及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如果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成两段,帝王将相的封建社会是一段,而创建共和的民国则开启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史值得关注。
囿于种种原因,尽管民国史离我们*近,关系*密切,但给我们的认知,却有些模糊和不完整。无论是一些事实真相,还是一些人物形象,都算不上准确。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混淆的历史影象,常常有受骗之嫌,上当之感。尤其是一些历史人物,至今还停留在一种非“神”既“鬼”的历史评价体系中,始终难以成为真实的“人”。我们许多熟知的历史人物,大抵都是这样一张面孔。历史一旦被演义,或者被格式化,就不能传递真实,就会被误读,甚至曲解。我们虽“近”于民国,却未必“进”于民国,这使得人们得到的历史信息,还是浮光掠影,浅层和表象的,很难收获信史。
好在,人们的思想禁锢不断被打破,观念认知不断得到更新,可以有机会矫正过去的不足,“重”写历史,清本正源。这无论对于出版社,还是对于历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责任。
近日,凤凰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图文本《话说民国》(上下册)。它有几点新:**是编排新,200个条目,或事件,或人物,轻松囊括。这种编年体的图文书在国内尚属少见。第二是标题新,虚实结合,虚者以点睛之笔,入木三分,瞬间打动读者,为国内同类书中所仅见。第三是设计新,在一般图文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满气势,**冲击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余韵绕梁之意。再辅以清新的解释文字,使“阅”和“读”兼雅。同时用导语带出悬念,用补白策应正文,增加阅读兴趣,延长阅读效果。第四是装帧新,封面以民国蓝为基调,衬以大片白色,采用夹层书袋式,通过使用特殊纸质,内芯文字隐约可见。本书兼具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里外呼应,相得益彰。
如果说上面的“四新”多为形式,那该书的“三特”则重在内容。**大特色,少有主观评价之语,多以客观事实为论。特别注重对细节的描写,这既增加了书的可读性,生动耐看,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窥斑见豹,顷刻间化解了人们心中的诸多困惑,原来历史是这样的。本书第二大特点是在人物的撰写上,无论功过是非、个性特点,皆不隐讳,跃然纸上。本书择取了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诸如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张静江、阎锡山、杜月笙等,秉笔直书,告诉读者历史真相中他们的人生轨迹,凸现了人物的真实,一改传统印象中他们的形象。读者直面其人,似曾相识,却又陌生,仿佛换了一个人。同样,图片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全书汇聚了近1500幅老照片,不是专门的图册,却有着相同的规模,其中不少为读者所稀见的老照片,弥足珍贵。
我们需要的是唯物史观,需要告诉读者的是一段真实的信史。期望我们的所为,能够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民国历史不再朦胧,人物可触可感,让读者轻松地走“进”其间,感受那份真实,品味那份鲜活。 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美的书"
将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告诉读者
中华民国史是离我们“既近又远”的历史,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极其独特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对这段历史总是无法真正全面的了解,多少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国史,还是一段朦胧或脸谱化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部《三国演义》,让千千万万的人对三国的历史津津乐道,可也让千千万万的人误解了三国的历史。这就给民国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以真诚客观的态度表述历史,怎样让读者以浓厚的兴趣关注真实的民国史?
凤凰出版社*新奉献给读者的《话说民国》(上下册)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这是两本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用真实的细节,以故事的形式编写的,可读性很强的民国历史书。它真实刻录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在写作中充满了细节和多元的视角,正是这些元素让民国的历史生动起来,让那个时代的人物鲜活起来,将民国史的骨架填补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两位**的民国史研究者本着对民国史的敬意和真诚,希望说一点真话,呈现一些真相,将真实的、感人的历史细节告诉读者,希望读者知道一些民国真正的历史。本书记人叙事不渲染、如实叙述,语态平和,决非正襟危坐的学术论著,而是行文轻松的历史随笔。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生动可看,它的引人入胜,是建立在严肃的史学研究基础上的。如在《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篇中 ,作者针对通行的所谓“九一八”当夜,蒋介石曾多次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电令这个定论,根据对大量的史料、以及对张学良的晚年访谈和美国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室新近公布的《蒋介石日记》的爬梳研究,告诉读者这样几点事实,一、从9月18日起蒋介石就离开了南京到达了南昌,20日才离开南昌,于22日下午才返回南京。二、蒋介石是在9月19日才从南京和上海方面获悉九一八事变发生。事实上,上海、南京的报纸,也只是在19日才报道了日军攻袭沈阳的消息。三、蒋介石得知这一事变后,他在日记中记下的心情是:“雪耻”,“余所恃者惟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尽管蒋介石当时也有软弱的一面,如幻想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帮助中国,制裁日本;日记中表白的也大于他实际的行动,但应该无不实造作之词,显然与许多教科书中沿用的蒋介石曾多次电令张学良不准抵抗、任由日军为所欲为的说法大相径庭。《话说民国》,确有“话说”的生动曲折,却没有一丁点戏说的成分。
《话说民国》共有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为止的中华民国史,按年代铺排,对民国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撷取历史事件的精彩片断,选取民国人物的传神花絮,以人物引出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的风骨。一系列湮灭在历史深处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温润的笔墨中重获生命,让人们得以重见那些侧影。作者不仅真实立体地记录人物事件的各个方面,而且大量运用学术界的*新研究成果和*新披露的史料,力图让读者看到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前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大家都知道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之一,手染血腥。可是本书还展示了他坚守民族立场的一面:1919年巴黎和会时吴佩孚曾多次通电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和约,支持学生运动,并表示愿为祖国“敢效前驱”;在后来,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诱和威逼,在民族大义问题上毫不动摇。再如,《获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一篇中,告诉读者的是蒋介石要江山更要美人,蒋宋联姻,虽然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但蒋宋结婚后,双方的真情实感日益浓烈,每每在蒋介石遇到重大危难之时,都会看到宋美龄的身影。无论是西安事变,还是赴美求援,宋美龄都会挺身而出,为夫君分忧解难。至于日常的细微之处,更时时流露出双方的真情和爱意,宋美龄常陪蒋介石寻视各地,蒋介石每次同外国公使相会,她都充任翻译。她还为蒋介石保管机密文件,处理要务,并且每天阅读英文报刊,摘录重要信息,供蒋介石决策时参考。特别是八年抗战中,宋美龄给了蒋介石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蒋宋是一对真正意义上的患难夫妻。
由于政治的、党派的、**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民国史读物都能客观公允地讲述民国史。《话说民国》的著者则是以一种责任和诚意,力图为民国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在他们语态平和的叙述中,分明饱含着对波澜壮阔、斑斓多致的民国历史的热爱和尊重,并试图通过他们的叙述,将这种感情传达给读者。本书的编排还处处体现着编者、作者的匠心。全书每篇的标题大都耐人寻味,标题之下再设置导语,不仅是对该篇内容的概括,更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例如,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标题“虎贲万岁”和这样的导语“一向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张恨水,却有一部以抗战中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时候,必然会对这部小说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被作者带入到1943年常德会战那惨烈悲壮的历史场景中,感受中国军人气壮山河、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得现代社会的普通读者都可以轻松地从这本书里进入民国的天地,从而感悟历史、感悟人生。
《话说民国》的另一个特色是使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上下两册共计编排了与内容紧密相关的老照片1643幅。本书的照片,非常好地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雅指的是制作水平的专业化,俗指的是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本书的老照片多为一般读者所未见,而且清晰度和观赏性都比较高,是历史细节的直观呈现,相信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陈晓清
本书看点:
图文本《话说民国》(上下册)力图真实刻录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少有主观评价之语,多以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呈现。对待民国人物,无论功过是非,皆秉笔直书,并大量吸收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和*新披露的史料,诸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及宋子文档案,告诉读者历史真相中他们的人生轨迹。全书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的民国历史,按年代铺排,对民国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一系列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温润的笔墨中重获生命。以编年体的方式铺展,以故事的形式叙述。标题与导语结合,标题以点晴之笔,瞬间打动读者;导语带出悬念,引人入胜。编排匠心独运,在一般图文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满气势,**冲击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余韵绕梁之意;页内补白,策应正文,增加阅读兴趣,延长阅读效果。装帧更具视觉冲击力,以民国蓝为基调,采用夹层书袋式,通过使用特殊纸质凸显民国的质感和旧感;汇聚了1600余幅老照片,其中不少为读者所稀见。
读者对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及对民国史感兴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