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是人类祖先劳动、生活实践的产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治病或减轻痛苦,在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利用过水、日光和运动等作为**手段,也本能地用自己的双手以抚、摩、揉、捏等方法来减轻被挫伤或受损害躯体部位的疼痛,逐渐体会到某个单一手法的作用并形成原始经验,以至发展成多个手法的运用,手法的种类也日渐丰富。在古代,按摩手法名称很多,如“按摩”、“按躏”、“踹摩”、“案机”、“挢引”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利用推拿的普遍性和应用地域的广阔性。从《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来看,*早应用推拿的是殷地人(今河南安阳一带)。
这一时期,在推拿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名医主要有华佗、张仲景、淳于意。华佗不仅发明了“五禽戏”,同时也积极倡导推拿。例如,发明膏摩用于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康复,在后世医著中仍保存有“疗百病”的华佗虎骨膏、疗伤寒的多种摩膏。《华氏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记载有“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淫随肌肉,久留未消”;“当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肌肉膜胀,筋骨舒张”。可见他对按或不按,有明确的选择性。张仲景积极主张采用导引、吐纳、膏摩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他在《金匮要略》中详细记载了多人推拿抢救自缢死的方法,认为“此法*善,无不治也”。淳于意则根据中医“热则寒之”的理论,采用“寒水拊”的方法降温,来**热性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创制“诊籍”,并记载由他诊治的25个病例。另外,这一时期,推拿器具开始发明并应用于临床,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中的“锃针”、“圆针”就是当时使用的推拿器具。
推拿古称按摩,有按踽、踽摩、挢引、案扤等诸多名称,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出现而诞生,是人类*早认识的祛除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拿是用“手”作为**工具的,其名称的由来大致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汉代以前有关推拿的名称众多,如按摩、蹁摩、挢引、案扤等等;汉以后至明初,这一时期基本统一称为按摩;明代由于南方小儿推拿的兴起,按摩的名称逐渐被推拿所替代,出版了《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著作。清代的《厘正按摩要术》对此作了清楚的解释:“推拿者,按摩之异名也。按摩一法,北人常用之,名谓按摩;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日推拿。”由按摩改称推拿标志着推拿有了历史性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从人类认识和应用推拿以来,人们一直在为推拿的发展作着不懈的努力。在不断创立新的推拿手法、拓展推拿**范围和适宜病种、探索推拿作用原理、进行推拿规模化教学、促进与国际的交流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推拿**病种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科等多个学科领域,推拿手法已发展到不下300种。在推拿得到发展的同时,推拿流派也逐渐形成,各流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促进推拿学术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