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微观经济学
1.喜欢搬家的美国人
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到20世纪末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我国从1982年到1987年5年之内只有2.8%的人迁往他乡,平均每年只有0.58%的人跨市镇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有显著加速的趋势。美国人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也许这与美国人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有关,至少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土难离的恋乡感情。
他们为什么搬家?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因为工作变动,有的人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有的人想节省开支,有的人为了照顾亲人等等。但主要原因是工作变动。
*初从欧洲来到美国的移民首先在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立足,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对新资源的需要,经济实力的增强,人口和资金逐渐投向西部。结果使约200年来美国的人口**以每年4~10千米的速度不断向西移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西移速度再次达到高峰,并且一直继续到90年代。这和我国人口、资金、技术力量不断朝东部沿海移动适成对照。
除了就业的地理分布的改变外,各行各业的盛衰也使人们改变他们的工作。服务性行业(包括运输、公用事业、商业、政府部门、金融和保险业)迅速膨胀,制造业(轻重工业)则相对缩小。前者在近20年内增加了3200万人,占20年前人数的60%,而后者只增加约100万人,只占5%。只有劳动就业发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才能实现。不管是由于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或是老资源(如美国的石油)的枯竭,还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如美国的汽车从出口变为进口(1996年进口为出口的4倍),都意味着人们就业的改变。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着居住地点的迁徙。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1700多种日报,90年代末减少到1500多种,到2005年还有1452种。其中大部分是地方报纸。这些报纸的广告主要内容之一是招聘和住房,而且这两种广告互相关联。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就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1986年由于石油跌价,南部几个产油州削减生产,失业增加,而东北部像马萨诸塞州等地由于发展了高技术行业,需要补充劳动力。于是有不少人来此州寻求工作,使该地房租以及地产飞涨一时。近年来东北部经历了比全国更严重的经济衰退,房地产价格大跌,以前购进房地产的商人蒙受巨大损失。
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专用的搬家公司,有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搬家时,人们几乎****都用汽车做搬运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专门的搬家汽车。但家具一般是不搬的,多半就地卖掉。搬完之后,再按房问的大小、色调和风格重新购置。
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是因为有住房市场。对中国人来说,“住房市场”这个名词已经变得陌生,正好像美国人不理解我们的“换房大会”一样。1949年以后,我国很快就限制甚至取消了私房出租业务,要得到住房,几乎只有单位分配这一条路子。换房大会和住房市场有两个基本的不同点。
首先,换房必须找到换房对象,有了“换房大会”已经比以前方便些了,但仍很困难。靠着换房协调员甚至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或许能找到三角换房或多边换房,但要使各方在住房的地点、面积、设备、朝向、楼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条件恰好相等,实在太难了。而住房市场则可以用租金的不同来补偿条件的差异,因而各方可以有较广泛的选择机会。
第二,在住房市场条件下,通过房租水平的升降,供应和需求永远是平衡的。换句话说,在美国,你只可能感到房租贵,而不会租不到房子住,所以即使你手头没有房子可以和别人换,也一样可以租到房子住。
我国从1988年开始进行住房改革,引进市场机制。但开始的两三没有多大成效。房改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房租,然而房租在城镇居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1%反而降到了0.7%,到2000年这一比率上升到4%,到2005年上升到10%。当然,是不是要像美国那样完全通过市场来配置住房是有争论的。理论和经验都证明市场配置可以避免浪费,而市场配置的方法虽然有效率,但不利于穷人,他们的住房问题比较难解决。不论中外古今,*豪华**的房子入住的人口密度*低,而*破旧肮脏的贫民窟人住的人口密度*高,这种配置显然是不公平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承认,由于市场制度的建立,社会生产财富的能力**提高,能够住得起体面房子的人也**增多。由于修新房(包括配套设施)总要花一年以上的时间,赶不上人口流动的变化,供给的变化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因而房租的升降幅度很大,房地产事业成为一项可以投机赚钱的大买卖。可是不要以为这种投机对社会不利。也不要以为房地产商赚钱容易。它对社会的贡献是调剂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余缺;而且地产商会投资于绿化、道路和环境,改善土地的利用。如果赚钱容易,大家都去经营房地产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房地产商估计当地经济要走向繁荣时,纷纷事先购进,使得价格上升,刺激新住房的建造。但如果估计错误。就会赔本。
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1/4,这当然只是一个平均数。在纽约市**租一个带厨房和厕所的单间。在20世纪80年代月租就在1000美元左右,但在小城市里,两间卧室外加客厅的一套中档住宅,月租仅300美元。现在大约上升了一倍多。美国私人住宅的平均面积从1990年的177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07平方米,我国北京2006年底待售住宅平均每套达144平方米。住房的价格极大地取决于地点。华尔街的住房价出奇地高。我国的上海外滩、杭州西湖边上、青岛海滩等地的住房价格比小城市同样质量的住房要贵出10倍,建房用的人工材料等成本是一样的,区别是地价造成的,因此人们常说是地价推动了房价。但我们进一步要问,地价是如何决定的?大家知道,土地是天生的,不是劳动的产品,它的成本等于零,它的价格与成本无关,而与它的需求有关。沙漠中的地白送也没有人要,对它的需求为零,所以价格为零,像华尔街这样的地大家都想要,通过竞争地价就炒上去了,所以不是地价推动了房价,而是房价拉动了地价。买房的人埋怨开发商或政府控制了地价,炒高了房价,这恰恰错了,是买房的人愿意出高价买房,才把地价抬高的。
土地没有成本,但是能卖出钱来,这钱就是土地创造的财富,应该归土地所有者。与成本无关而能卖出价格的,能创造财富的一类特殊商品,称为生产要素,除了土地还有别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生产要素还有劳动和资本。归根结底,全社会的财富都是生产要素创造出来的,这些财富的分配在市场制度下会分给创造财富的个人。这就是收入按要素的贡献分配原则。在第七章“美国人如何看待‘按劳分配’”中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近年来,国内大城市的房价涨得很厉害,许多人埋怨是房地产开发商把房价抬上去的。要知道,任何一种商品的卖方都想抬高价格,但是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个别的卖方不可能抬价。抬价的结果只会把自己的市场让给了竞争者,除非他能联合所有的卖方同时提价。但这样做事实上几乎不可能,因为联合提价很可能被个别的卖方暗中破坏以谋利。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就有这样的经验,房价上涨的原因*终还要从供需关系中去找,任何一种使供应减少都会导致房价上涨,例如,减少土地的供应、提高开发商资金运用的利息、建房的原材料涨价(一部分开发商将退出)、对建房提出各种行政限制等。另外,任何使需求增加的因素也会导致房价上升,例如,人们收入的增加、其他投资机会的减少、人口的集中。房租由租户和房东协商确定,万一协商不成,双方都可另觅高就,直到满意为止。
笔者在美时曾和房东(一家房地产公司)就房租激烈地讨价还价。公司的理由是当地房租普遍上涨,并出示了他们所作的市场调查,某某地点的住房,条件如何,月租若干。我提出的理由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没有那么高,我们的收入没有增加,并历数他们服务质量中的问题,如没有按时来灭蟑螂,门锁坏了没有及时来修等。*后双方都作了让步。公司把每月租金增加150元减到只增100元。于是我代表全体租户在为期一年的租房协议上签了字。
附带提一句,那次门锁坏了,我们打电话催促公司派人来修,可是他们拖延不来,*后同意我们自己修理,将新购锁的钱外加劳务费从房租中扣除,扣了他们25美元。
大部分美国人并不租房子,他们喜欢买房子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鼓励“居者有其屋”,所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办法是贷款所付的利息不用交所得税。其实,这也算不上是优惠,因为你所付的利息变成了别人的收入,所得税应该由他来付:否则就有重复征税的问题。买房子的常见办法是分期付款,标准年限是30年,每月付的贷款和租房子的租金相差不多,所以多数人宁可买房,过了30年,房子就归本人所有。孟子说,民有恒产,始有恒心。这句话在美国也不例外,自己拥有住宅的人家算是“殷实人家”,这种地位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信誉为联系纽带的商业社会中十分重要。向银行贷款做生意、求职、赊购汽车等等,有房产的家庭往往得到优先考虑。
买了住房,会不会把一个人捆死在一地呢?不会。当他想搬家时,可以把房子卖掉。如果这是分期付款,而账还没有偿还清,他可以把房子和债务关系一起出售。但出售的价格和原定的房屋价格会有些出入。当地房产价格上升时,他还可以从中获利,否则就会亏蚀。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商业发达的社会里,不但商品可以买卖,债务关系也可以买卖。其实这就是资金市场的一个方面。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我们从美国人搬家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条件是政府保证个人的选择自由,只要不损害他人,选择的自由越大越好。
一搬家,或人员的流动性,对一个**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怎样能尽其才?让每个人有流动的自由,寻找有特长的感兴趣的工作来做。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人员的流动性很少,每个人都当成了革命机器上的螺丝钉,拧在那里一辈子也不会动。不但自己不动,连子女亲戚都在同一个单位上班,改革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人员流动的自由度大大扩充。愿意去政府当干部的可以考公务员,公务员当腻了可以辞职下海:国内干得不顺心的可以出国谋生。*大的人员流动是农民进城打工,改革以来已经有2.5亿农民进城,其中约一半已把家搬进城,这成为人类历史上*大的移民活动。可以预见还有更多的农民要进城来。
2.赌博在美国
赌博应不应该禁止?这在美国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只要双方机会均等,又是自愿参加,即使赌场所得乃不义之财,也算不上违法。另一些人则认为即使双方出于自愿,此种财产的转移实无异于抢劫。
看来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了把问题弄清楚,美国有不少研究机构把赌博问题作为一个研究专题,从经济、法律、社会、道德等各方面加以探讨。现在,人们对于赌博引起的各种后果,好的和坏的,都已经了解得相当清楚了。可是对于赌博是否该禁止这个*基本的问题仍然众说纷纭。
本来嘛,像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是非问题并不存在什么“真理”。如果追求这种“真理”,不是自己毫无结果,便是他人被你施以思想专制。
美国的州权力很大,各州有自己的宪法(但不允许与联邦宪法抵触)。在对待赌博问题上各州的态度不同,十多年前只有两个州允许赌博合法存在,即**的新泽西州的大西洋城和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1976年新泽西州30万公民投票决定使赌博合法化,以振兴当地日益萧条的经济;而拉斯维加斯则从19世纪以来(除其中有26年被判定为非法)一贯是合法的赌城。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有28个州允许开设赌场。*近底特律市政府正在考虑开放赌博,因为对岸加拿大的温莎市(Windsor)开设了赌场,游客拥向加拿大,钱都让加拿大赚去了。赌场老板靠**计算的胜负概率之差来赚钱。换言之,赌客赢钱的机会略低于输钱的机会,这个差数的平均值就成为赌场的收入,用以支付赌场的各种开支并赚得利润。
赌场的开支,包括服务人员的工资、设备维护、房租,绝大部分是固定支出,与光临赌场的人数无关。因此赌客越多,利润越大。各个赌场无不竞相设法招徕顾客。
他们*常用的方法包括:做广告,宣传某年某月某时某地某先生在此赢得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同时贴出大幅照片,以资证实;改善服务,将赌场装饰得富丽堂皇,雇用年轻的女服务员,让她们穿着暴露、性感的服装,赌场门口也常有歌星演唱;降低其他相关服务的费用,例如,赌场一带餐馆的收费标准往往只及普通餐馆的一半,大西洋赌城甚至派旅游专车到纽约去接赌客,非但免收车资,还奉送赌本10元。上述这些做法当然会增加一些费用,但他们聘请的管理专家可以计算出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赚钱*多。
赌场内*普通的赌博有3种:吃角子老虎、轮盘赌、21点,尤以吃角子老虎*为流行。这是一部无人看管的自动化机器,你只要投入一个硬币,将扳手拉动(现在已改成电动),机器内3个轮子就以不同的速度转动,直到轮子停下。如果当时3个轮子停在某些特定的位置,机器就会吐出从一个到成百上千个数量不等的硬币。如果赢的数目特别大,机器会发出铃响并亮起一串红灯,向你祝贺。在赌场大厅里摆有上百个吃角子老虎,你不时可以听到机器的铃响,你把眼光扫过去,就可以看见被红灯照得浑身通红,脸上泛着难以**的兴奋和快乐表情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