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下册)

  • 作者:(美)施罗德 覃扬眉 丁颖颖 张万伟 张春明 张艳云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13857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760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1939年的冬天,9岁的巴菲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
    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
    沃伦·巴菲特,我们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商业**和投资大师,甚至在死后还会影响后世50年的伟大人物,终于向我们敞开了他的心扉。这本他生平**授权的官方传记,以从未有过的视角,揭开了巴菲特的真实人生。许多年来聚光灯下高大的“股神”终于走下神坛,以他*平实的语言、*真诚的心,娓娓道来,讲述了他78年人生中*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宝贵的经验。
    文章节选
    第五部分 华尔街**
    43 法老王
    500名感恩戴德的富翁,穿着礼服,系着领带,走过红地毯,来到纽约豪华的大都会俱乐部,为巴菲特庆祝50岁生日��此时,伯克希尔•哈撒韦每股价值375美元,巴菲特夫妇的资产净值比一年半前翻了一番还要多。因此他们可以轻松地租到这个地方。在来宾中,还有些不太知名的人士,比如演员加里•古柏的女儿。苏珊订购了一个大蛋糕,有六大箱沃伦钟爱的百事可乐那么大。他还让他的老伙计唐•丹利把韦尔森投币机公司(Wilson’s Coin.Operated Machine Company)当年的资产负债表带来了。2巴菲特开始收集他早年商业活动的资料,并把这些东西当做圣物一样,带着一丝崇敬展示给人们看。它们似乎明确地为他做出了证明,重新向人们表明了他所做出的成就。
    苏珊从旧金山带来了她的乐队,他们站在舞台**,深情地为她的丈夫献上了一首改编的《舞到布法罗》(Shuffle off to Buffalo):
    沃伦受够了糖果,手中拿着优惠券……
    歌词描述了巴菲特*近的商业活动:他收拾好行李,放下了所有一切来到布法罗就是为了买下价格被低估的股票。
    苏珊的主要节目,平淡无奇却甜蜜悦耳,拉开了一个话题讨论的序幕。巴菲特的家人和朋友开始当着他的面一一列举他所掌控的公司和投资,就像数念珠上的小珠子一样。巴菲特戴着一副黑边眼镜,杂乱的眉毛像常春藤的卷须。他穿着礼服,系着领带,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尴尬了。现在他所打造的全新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正在不断地给念珠上增添新的珠子,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巴菲特更加雄心勃勃地搜寻并买进股票,并且已经摆脱了多年前“烟蒂”型股票和法律诉讼的困扰。“复利”这一伟大的发动机像奴仆一样正在为他的财富辛勤劳作着,他的财富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飞速增长,公众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身价飞涨。巴菲特的方法仍然没变: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边际,专注,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任何人都可以理解这些简单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去实施。尽管巴菲特使这一过程看起来毫不费力,但是实际上,在这些背后隐含着大量的工作,需要他和他的员工一起去努力。尽管他的商业帝国逐渐扩展到整个美国,从伊利湖边到洛杉矶的市郊,基维特大厦一直都是**——这个外表安静、实则充斥着忙碌不停的人们的商业圣殿,其地面却铺着亚麻油布地板,摆满了已经褪色的破旧的钢架结构家具。进行每一项新的投资,人们的工作就会增加不少,但是在总部工作的员工人数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巴菲特仍然在紧靠大门的后面办公,格拉迪丝守在门口。十分富有的比尔•斯科特现在只工作半天,其他时间他要去波尔卡乐队排练。新来的经理迈克•戈德伯格,加强了总部的力量。维恩•麦肯齐负责财务工作。员工们很少离开他们的小办公室,除非是到会议室中秘密开会,而小会议室也只能容纳4个人。在茶水间里没有人聊天。在对《布法罗晚报》的投资一战之后,这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逸,麦肯齐这样说道:“从来没有像这样过。”那些想测试一下里克肖塞尔的热力学定律的人发现,太阳确实又好又温暖,但是巴菲特太过于专注了,并且他的头脑反应很快,同他谈话会被“晒黑”的。“我的头脑太累了,”一个朋友说,“我必须等恢复了脑力以后才能去见他。”曾经的一位员工说:“和巴菲特一起工作,就会感觉大脑好像整天都被敲打着一样。”
    巴菲特精力充沛,激情洋溢,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青年;他似乎记得每一个读过的事实和数据;他能激发人们自愿接受困难的工作,并坚信他们能够创造奇迹;而且巴菲特极能容忍别人的嘲讽和缺点,却不能容忍别人浪费他的钱财。他热切渴望结果,对其他人的能力十分信任,并且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同他是不一样的,因此他长期以来都低估了人们的工作负荷。巴菲特,就像太阳一样,每个人都在围着他转,但是他自己却感觉不到里克肖塞尔的热力学定律。
    人们说我对他们施加了压力,我从来都没想这么做。有些人喜欢使用压力,我从来不这样,这是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但是却有许多人说我这样做了,那就肯定我是这样的了。
    在这个**之外管理伯克希尔和蓝带印花公司子公司的那些经理们可就太幸运了,因为巴菲特基本上让他们独自经营,他的管理技巧就是找到一些像他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的**主义者,然后就放任自流了,不过要对他们“卡内基化”——专心、赞扬,以及戴尔•卡内基的其他方法——时不时地敲打一下。对多数人都不必再用其他方法了。
    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作出的股票交易决定,是在漫长熊市中公然蔑视悲观的情绪,大胆地冒险投注。当时失业大军不断壮大,物价以每年15%的速度飞涨。之所以这一赌注突然取得成功,多亏了孤注一掷的卡特总统,他在1979年任命了一位新的联邦储蓄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沃尔克把**银行的贴现率提高到14%,从而控制了通货膨胀。1981年,新总统罗纳德•里根开始大幅减税,并撤销对商业活动的管制,同时大力支持沃尔克的举措,尽管他的政策引发了许多争议。但之后经济和市场经历了两年半的阵痛,在1982年年底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的牛市开始突起,股票的价格终于超过了企业利润的增长。
    70年代末期,巴菲特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都来源于一个流动的金库,这就是保险和优惠券。尽管国民赔偿公司的业务仍然繁荣兴旺,但蓝带印花公司优惠券的**却继续萎缩。虽然预付费的优惠券所提供的浮存金在逐渐地减少,但是这些资金所投资的项目却正在收获丰厚的回报。
    《布法罗晚报》的彻底扭转意味着巴菲特和芒格不用再讨论蓝带印花公司*大的投资是否即将失败。《布法罗晚报》开始稳步实现赢利。在1983年,他们*终同蓝带印花公司商议好了价格,伯克希尔将其全部收购——这是他们从麻烦中摆脱出来的*后一步。巴菲特和芒格现在是共同合伙人了,这也是他们**次成为合伙人——尽管芒格*多也只能算个次要合伙人。
    巴菲特把芒格选为公司的副董事长,他现在持有伯克希尔2%的股份。芒格也是韦斯科金融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同庞大的伯克希尔相比,韦斯科金融公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兄弟,但却是芒格自己的。它就像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嘴中的一根意大利面条,只剩一点悬在外面,巴菲特没有吞进去。韦斯科金融公司的股东明白他将来一定会把它吃进去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全都开始哄抬韦斯科金融公司的股价。
    芒格对巴菲特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他金融方面的影响。他们的想法十分相似,他们在商业活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巴菲特很容易为一些交易而陶醉,并且立即敲定协议,而芒格有时则会否决这些交易。他们对于股东的态度是一致的。随着并购工作尘埃落定,在1983年的年度报告中,这两人向伯克希尔的股东们阐释了他们的一套操作原则。他们把这些原则称为“所有者导向原则”其他任何的管理层都不会告诉公司股东这些东西的。
    “尽管我们形式上是公司,但实际上却是合伙人,”他们写道,“我们不把公司看做我们企业资产的*终所有者,相反,我们把它看做股东拥有这些资产的纽带。”
    这一陈述看起来很简单,却意味着要推翻以前的公司管理原则。现代的公司主管一般都把股东看做一群很讨厌的人,或者很吵闹,或者很安静,可以去取悦也可以忽视,他们当然不是管理者的合伙人或者老板了。
    “我们不搞财务游戏,”巴菲特和芒格说,“我们不喜欢大量借债。我们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长期的*佳收益。”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很简单,就像是一些陈词滥调——但很少有管理者能够这样坦诚地陈述。
    同时,巴菲特在那年的年报中也写道:“不管购买的价格多么高,我们也没有兴趣出售伯克希尔旗下任何赚钱的业务,也不愿意出售次一等的业务。”——即使这会影响他们的绩效。“我们只是期盼着他们能够多少赚点钱,我们只是希望他们的管理方和劳工之间关系融洽点儿。”这对加里•莫里森是一个暗示,他刚刚接替伯克希尔的肯•蔡斯的工作,蔡斯在勤勉地工作一生后于1982年退休。此时,巴菲特已经关闭了曼彻斯特的工厂,并且削减了新贝德福德1/3的生产线。
    纺织行业每年大概只有10分钟的时间是赚钱的,全美一半男西装的衬布是由我们生产的,但是没有人会走进裁缝店说:“我要一件灰色条纹西装,请用伯克希尔的衬布。”我们工厂生产的布成本要比其他工厂高,而资本主义是靠节俭发展起来的。我们从当年的供应商西尔斯公司那里获得奖励,在二战期间为他们供货。我还是西尔斯公司董事长的私人朋友,他们说:你们的产品很不错。而我们会说:那一码加半分钱怎么样?他们回答:你们开玩笑吧。因此,这一行很不好做。
    莫里森没有去“创造现金”,相反他请求巴菲特给他现金以便升级纺织厂的硬件设施,但巴菲特断然拒绝了。
    然而,巴菲特仍然坚持保留这些处于困境的纺织厂。因此,让他卖掉其中一家效益丰厚的公司罗克福德银行就更不可能了,对他来说,那就像没有打麻醉药就实施牙齿根管手术一样。但是,他又必须这么做;《银行控股公司法案》(Bank Hold-ing Company Act)规定他必须这么做,只有这样伯克希尔才能继续持有非银行业的股权(尤其是保险业的)。
    当本•罗斯纳*终从联合零售公司退休时,巴菲特很不情愿让他走。罗斯纳的下属曾经取笑他的管理方式,但十分肯定的是,当他们接管公司后,联合零售公司的业绩迅速下跌。好几个月的时间,维恩•麦肯齐都辛苦地在纽约的制衣区来回奔波,想把该公司兜售出去,累得浑身是汗。*后,他发现一个买主愿意出50万美元,而该公司每年*多也只能为伯克希尔创造200万美元的利润。
    伯克希尔的一些子公司都是独立运行,因此,很难分清他们是管理得法的公司还是一个仅仅随波逐流的公司。在韦斯科金融公司,卢•文森蒂拒绝被别人掌控,并且成功地向巴菲特和芒格隐瞒了他的老年痴呆症,长达数年之久。
    “我们并不经常看见他,”巴菲特说,“并且他在尽力使自己振作起来,克服疾病带来的影响。再者,我们也不想看到他患病。查理和我都十分喜欢他,我们不想听到这个噩耗。”
    “卢•文森蒂十分果断、聪明,并且很诚实和精干,”芒格说,“他所经营的储
    蓄和借贷公司是加利福尼亚州*后一个采取计算机系统管理存款账户的公司,因为。雇用社区大学的学生兼职手工操作成本仍然很低。你知道当我们看到以后十分吃惊。他是个思想古怪、独立自主的人,为人很好。我们都很喜爱他,发现他的病情后,我们甚至仍然让他继续工作,直到他疾病发作被迫送到医院。他喜欢工作,并且他从来不伤害我们。”
    ……
    目录
    第五部分 华尔街**
    43 法老王
    44 罗斯
    45 拖车政策
    46 两难抉择
    47 不眠之夜
    48 吮手指及其严重后果
    49 愤怒的众神
    50 卵巢彩票
    51 该死的熊
    52 饲料事件
    第六部分 付帐清单
    53 精灵
    54 一个分号
    55 *后一次凯的聚会
    56 富人统治、富人享受
    57 传神谕者
    58 超越自我
    59 冬天
    60 冰可乐
    61 七度火苗
    62 票根
    后记
    资料搜集说明
    致谢
    编辑推荐语
    人生就像滚雪球,*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许多年来,穿着旧毛衣、古灵精怪而又令人顶礼膜拜的巴菲特一直都备受媒体的追捧。但注重个人隐私的巴菲特从未花这么多时间回答任何记者或作者的问题,为了支持这本书的创作,他破例花费了2000小时与作者施洛德进行长谈,回顾他的儿时、他过去的点点滴滴,畅谈自己的家庭和人生经历,分享他几十年投资生涯中的宝贵经验。 本书是**一本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官方”传记。**次揭开了巴菲特的真实人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巴菲特,如何在投资和商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和财富。同时,本书全面解读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商业思想,让这位我们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商业**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后世。 全书分上下两册,本书为其中的下册。
    《滚雪球》提供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深度分析,让读者透视巴菲特的性格和人生,并浓缩了那些使其获得非凡成功和声誉的原则及理念。它向读者呈现了巨大的成功、**的领导力和慷慨的慈善家背后的巴菲特。本书记录了巴菲特的思想,其视角可以运用到生意中以及主导我们生活的日常决策中。—《金融时报》
    在金融危机的危险时刻,很有必要读读这本书。—《福布斯》
    在施罗德女士这本厚达900多页的书中,我们能够学到许多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十分重要……许多人会说:下一次沃伦•巴菲特警告危机来临时,我们*好洗耳恭听。—《华尔街日报》
    对那些已经了解巴菲特故事的人来说,施罗德的这本书*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它史诗般的视野。《滚雪球》比其他作品更加敏锐,它深入到心灵深处,挖掘了巴菲特的成功秘诀。—美国《商业周刊》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讲述了一个完全靠自我奋斗而成功的人,并且在一些方面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这本书权威地展现了巴菲特非凡的一生,是所有资本家的《圣经》。—《华盛顿邮报》
    巴菲特选择艾丽斯•施罗德为其作传真是明智之举……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纵横捭阖,收缩自如,将巴菲特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他那盘根错节的商业帝国。施罗德女士不仅对巴菲特的传奇人生了如指掌,同时也敏锐把握到了他对当前经济危机的**预见。—《纽约时报》
    施罗德的这本书是一本惊人的好书,之所以“惊人”,是因为她不仅仅详尽描述了巴菲特私人生活的细微之处,同时她的写作技巧娴熟,文笔优美,让这本书感人肺腑。尽管她明显得到了巴菲特的鼓励和合作,但在评价他时依然直言不讳……从个人角度而言,巴菲特也许不是世界上*容易相处的人,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值得研究。在施罗德的书中,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讲述他的故事。—《人物周刊》
    这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通过阅读《滚雪球》,我们能从巴菲特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波士顿环球报》
    毫无疑问,本书详尽呈现了巴菲特****的商业成就,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国成功故事,确立了他的伟大形象……那些根本不关心商业的人们也会着迷于他的传奇人生,一个儿时饱受母亲呵斥的邻家少年,���大后却仍然依赖女人们的心理安慰—甚至当他成为这个世界上*为富有的人后,依然如是。—《时代周刊》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很朴素,也很好懂,是中国投资者应该师法的“长技”。—《北京青年周刊》
    与以往不同,《滚雪球》展示了一个身着旧毛衣的巴菲特,一个透着古灵精怪而又令人顶礼膜拜的巴菲特。—《**财经日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