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清福晋刘三秀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清福晋刘三秀

  • 作者:高阳
  • 出版社:黄山书社
  • ISBN:9787807079989
  •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1日
  • 页数:262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079989
    • 作者
    • 页数
      262
    • 出版时间
      2008年09月01日
    • 定价
      ¥3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刘三秀是清初的一个绝色寡妇;清人笔记中数记其事,说她于顺治入关后,为下江南的清兵所掳;豫亲王多铎,一见惊为天人,时值福晋新亡,因以刘三秀为嫡福晋。多铎无子,娶刘三秀后,连举两雄云云。刘三秀之事,见于墅西野叟《过墟志》;清史权威孟森说这本书是至为趣味的小说。刘三秀所嫁的是豫亲王多铎?还是另一个下江南的端重亲王博洛?只凭《过墟志》的记载根本不够。而且清人笔记中,多说刘三秀嫁的是豫亲王多铎,何以高阳的笔下不是?请看本书。
    文章节选
    **章
    在常熟,若问首富是谁,一定说是“大桥黄家”。“大桥黄家”财旺而人丁不旺,只得父子二人:黄洪、黄亮功。
    黄家祖先本姓王,原是陈氏家奴,背主而逃,改姓为黄,住在昆山。到了万历初年,黄洪的父亲黄元甫复回常熟——原来黄元甫的母亲曾受雇于昆山叶家做奶妈,所哺育的那个孩子,长大成人,少年得志,在山西做巡按御史,发了一笔大财,置田常熟,有三千亩之多,感念乳哺之恩,委托黄元甫经理佃租,才得复归故里。
    黄元甫是个肆无忌惮的小人,每年新谷尚未登场,便将自备收租的船开了出去,争议年成好坏、租额多寡,拍桌打凳地叫嚣不休。佃户不堪骚扰,公议每亩田在正租之外,另外送谷一斗作他的“脚步钱”。至于正租,自然以多报少、明侵暗吞,起码有三成好处。因此不下几年工夫,富名已经在外了。
    黄元甫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天,次子就是黄洪,凶恶过于其父,从小好武,从名师练过拳;长大后酗酒渔色,动辄出手伤人。而且,黄洪还工于心计,曾经看中佃户的一个小女儿,是美人胚子,于是找机会借钱给这个佃户,三年不问,仿佛忘掉了这笔账似的,然后有**突然上门算账,利上加利,照原借数目加了两倍不止,立逼清偿。结果是佃户拿他的女儿抵了债。及至爱弛生厌,打算转卖到广东。女的自怨命薄,寻了短见,她娘家畏惧黄洪,竞不敢追问。
    像这样的行径,自然为衣冠中人所不齿,所以常熟的缙绅先生,跟黄洪不但不通吊问,连遇见了点一点头、说句话都没有。钱虽多,身份始终抬不高,是黄洪*大的恨事。
    想弥补这桩恨事,在他亦仍旧只能在钱上打主意,想来想去,唯有大治园林,才能装点身份。打定了主意,侵削了主人家的几亩田,作为地基,然后请人画图样,指定要照“严文靖家的格局”。
    黄洪的新居,规模跟严家一样,地基也有那么大,围墙也有那么高,但所花的费用,比严家当初所费少得多,因为地基不要钱,工费也很省,勒令佃户替他做工,只管两顿饭就可以了。
    工作经年,新居落成,地在常熟东面的众胜桥附近,所以称之为“大桥黄家”。围墙既高且厚,遥遥望去,楼台掩映于高槐长松之间,极其壮丽;但常熟的衣冠中人,不屑一顾,比之于董卓的郦坞,预料他一定及身而败。
    不道黄洪非但不败,反而更发达了。原来叶家的家运极坏,有出息的子弟相继而亡,留下的都是败家子,不事生产,挥霍无度,在常熟的三千亩田,四分五裂,尽归他姓。卖田都由黄洪经手,与买主勾串好了,高价低报,另有盘,几乎中饱了一半。
    这一来,黄洪不再当催缴田租的“催头”了。好在独子已长大成人,乐得将家业交了出去,逍遥自在地当他的老太爷。
    黄洪的独子名叫亮功,是个“跨灶之子”。
    黄亮功不如他祖父、父亲那么凶横,但性情之奸狡、心肠之狠毒、城府之深沉,远过于上两代。同时,他的吝啬,几乎亦是绝世**。
    他的生财大道有两条:一是囤积居奇;二是放印子钱。家传本有几百亩田,黄亮功老早就卖掉了,这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万历末年,辽东多故,到了天启年间,满洲崛起,已成了气候,增兵守关,靡费大批军饷,都在田赋上面加派。黄亮功看出兵连祸结,非短期内可了,军饷加派了一次就会加派第二次、第三次,受累无穷,不如将田地早早脱手。后来果然如他的看法,田地之“田”,由“昔为富之基”变成“今为累字头”,拱手相送,亦无人敢要了。
    这下使得黄亮功对自己的做法更有信心。其时朝政不修,水旱频仍,黄亮功以囤积米谷为主,旁及棉布杂货,低买高卖,日进斗金。而且大秤进,小秤出,暗中侵吞斤两。他做生意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喜欢以物易物,这样在折算之中,又多一层好处。
    黄洪有时自亦不免过问家务,有一次跟他儿子说:“不如花几两银子捐个监生,有事亦可拿这个身份来做个挡箭牌。”
    黄亮功一听这话,立刻皱起了眉头,认为先要花一大笔银子上捐,捐了监生又有许多场面上的应酬,不到亦要“派分子”,为虚名,损实利,为之无益。
    再有一次,黄洪关切儿子的婚事,黄亮功答说:“我已经看中一个人了。”
    “喔,哪家的小姐?”
    “不是什么小姐,是寡妇——”
    他看中的一个寡妇姓陈,死去的丈夫是个卖鱼的经纪人,称为“牙行”。这个寡妇,黄洪亦见过,不由得诧异,“什么人不好娶,娶这么一个人?”他说,“又是寡妇,相貌又丑。”
    “可是,她有钱啊!”
    一句话塞住了他父亲的嘴。陈寡妇嫁到黄家有一千两银子压箱底;原来所住的房屋,过户到黄亮功名下,立刻脱手又卖了四百两银子。 陈寡妇两手空空,长得又丑,婚姻本来是很危险的,幸而她善于操持家务,克勤克俭,是黄亮功的贤内助,才得相安无事。
    可是其貌不扬,黄亮功终不免怏怏有不足之意。到了四十岁以后,这一份不足之感越来越浓,对陈寡妇也就越看越不顺眼了。
    陈寡妇有个胞弟,岁时佳节,每每携着礼物来看姐姐,已走动了多年,及至黄亮功对妻子变了心,就觉得小舅子很讨厌了。
    于是有一次黄亮功对陈寡妇说:“你弟弟是至亲,常来看你,自然是件好事,不过昨天我在东面厢房看见他调戏丫头,这在道理上就说不过去,我黄家的家规一向很严,像你弟弟的行为,传出去不是大笑话?”
    陈寡妇跟他做了十来年的夫妻,早就看透了他的肺腑,当时不答,过后俏悄含着眼泪,嘱咐胞弟从此不必再上黄家的门。这件事一传出去,黄家所有的亲戚都绝迹了,陈寡妇亦为此郁郁不乐,她本来就有痨病,心境难开,不宜病体,过了不到半年,一命呜呼,黄亮功把她草草埋葬了事。
    这时黄亮功才四十出头,当然要续弦,而且要弥补平生缺憾,想娶个绝色女子做填房。因而放出话去,只要他中意了,聘礼从重、谢媒从厚。
    黄洪有个朋友叫郁士英,专以替人说合房地买卖、调解纠纷、撮合婚姻为业,得信上门,开口就说:“老世侄要续弦,非请我做媒人不可。我有法子,把刘家的三秀嫁给你。”
    第二章
    刘家距黄家只有三里路,儒素家风,也是当地有名的人家。
    刘家兄弟两个,老大叫赓虞,进过学,为人守正不阿,乡里中提到“刘秀才”,无不肃然起敬。但提到老二肇周就不一样了,都说他跟他大哥真是相差太大了。刘肇周刁滑奸诈,唯利是图,不论亲友,都对他存着戒心。
    在刘肇周二十岁那年,他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一下地就长得眉清目秀,跟红彤彤,眼睛、鼻子挤在一起的寻常婴儿大不相同,所以起名叫秀,行三就叫三秀。
    刘三秀六岁那年,母亲去世,但洗脸换衣,已经自己能够料理自己。她父亲老来得女,视作掌上明珠,亲自教她识字读书;令人惊奇的是,刘三秀过目成诵,字亦写得很好,老父益发尽心施教,呵护备至。
    不幸的是,在她十岁时,父亲又一病而亡。刘三秀跟着两个嫂子过日子,而居然是她两个嫂子的好帮手,不但极其懂事,而且颇有决断,遇着疑难之事,说出一句话来,往往就在关键上头。没有见过她的人,都不能相信十岁的孩子会这么能干。
    郁士英来做媒时,刘三秀十四岁,但已是十足的一个美人,脸是长得鹅蛋脸,皮肤白里透红,眉疏而长,衬着丹风眼、通关鼻,加上发光如漆,又是亭亭玉立的身材,不但美,而且气度**。只以刘家住得偏僻,刘赓虞的家教又严,妇女等闲不出二门,所以有这样一个美人,而知道的人却不多。
    郁士英以此为业,自然早就留意到了,心里打算,刘家老大方正,老二却可动之以利。所以写个柬帖,约刘肇周在酒店里小酌,为的是谈这件婚事,可以避开刘赓虞。
    酒到微酣,刘肇周想谈些正经话,“郁老,”他说,“有没有什么有**的路子,大家走走?”
    “路是有一条。这条路走起来很吃力;不过要走通了,一生衣食无忧。”郁士英问道,“你信不信?”
    “信不信,要等你老细说了才知道。”
    这样回答,便是不信的表示,郁士英笑笑不再往下说,是故意做出盘马弯弓的姿态,惹得刘肇周倒有些心痒难熬了。
    “郁老,”他举杯相邀,“怎么不说下去?”
    “我说!肇周兄,我痛痛快快说:你愿意不愿意跟大桥黄家攀一门亲戚?”
    刘肇周大感意外,但是颇为动心,同时不免困惑,踌躇着问道:“这门亲怎么攀法?似乎没有人好攀。”
    “怎么没有人?你家三秀做了黄亮功的填房,不就攀上了吗?”
    是这样子攀亲!刘肇周觉得这件事有些匪夷所思,“黄亮功多大年纪?”他问。
    “四十刚出头。”
    “四十一?”
    “不错!”
    “我家三秀一十四,恰好倒过来一一”
    “那怕什么?”郁士英说,“黄亮功厉害是有名的;不过你家三秀,我听说也很能干,足以匹配。肇周兄,中年娶填房,向来都当活宝,是人之常情;照三秀的人才,黄亮功梦里都会笑醒!将来大权在握,要照应照应娘家,是很容易的事。”
    这就是郁士英所说“路走起来很吃力,走通了一生衣食无忧”这句话的诠释。刘肇周自然心动,不过眼前也还得先弄些好处。
    于是他想了一会儿,徐徐答道:“我们老大的脾气,你是知道的,这件事要成功,着实要费一番口舌。我又不是媒人,杯酒不沾嘴唇,似乎犯不着大卖气力。”
    “你怎么不算媒人?当然算。”郁士英成竹在胸,接口说道,“四十两银子谢媒,如何?”
    四十两银子够三个月的嚼裹,刘肇周高兴在心里,表面却不动声色,“聘金呢?”他问。
    郁士英伸两个指头说:“二百两。”
    “照一般的情形来说,二百两银子的聘金不算菲薄,但是,以黄家的身家、我家三秀的人才,这个数目——”刘肇周微笑着摇摇头,不必再说下去了。
    “肇周兄,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黄亮功一钱如命,这二百两银子,已经是大手笔了!你眼光为什么不放远来?人要争一生,不要争一时。”
    这意思是说,刘三秀嫁过去,倘能从丈夫手中接掌财权,莫说二百两,私下拿二千两、二万两接济娘家,亦非难事。
    “争一生,不争一时,你这句话说得有点味道!好吧,你等我的消息好了。”
    “哪**?”郁士英问。
    “总得十天半个月,要找机会跟我们老大说。”
    “好!就是半个月好了。”郁士英说,“今天八月廿四,到重阳那天,中午仍旧在这里见面。”“一言为定。”“如果有好消息,亦不必等到那**。”“当然,当然!一有好消息,我随时通知你。”
    果然,刘肇周的推测不错,提到妹子的婚事,刘赓虞颇感兴趣;但听说“大桥黄家”四字,他就绷起脸不做声了。
    这在刘肇周的意料之中,甚至觉得情形比想象中还要好些,因为只是沉默,或者意思有些活动,亦未可知。
    于是,过了两天,刘肇周找个机会复又从容进言:“世界上有些事,亦不能一成不变的。回想娘在咽气之前,拉着三秀的手,当着爹的面,跟我们两个人说:‘我就是不放心三秀,等她大了,一定要挑一个好好的人家去嫁,不要嫁寒士,寒士能够出头的,没有几个。我只望三秀嫁过去,不必像我这样子**到晚辛苦,能够富富裕裕过日子,我死了也安心了。’这话,大哥想来总还记得!我想,如果娘在,一定赞成这门亲事。”
    “你错了!娘如果在,听媒人来提这门亲,一定会把人家骂出去!黄家什么出身?而况三秀只有十四岁,他已经四十多了;就算他再活二十年,三秀亦不过三十四岁,盛年孀居,情何以堪?你怎么不替妹子的终身想想?”
    刘肇周一向惮畏长兄严正,听得这话,不敢再说。
    到得重阳将近,忽然出了一件大事:京中传来消息,天启皇帝忽然在八月廿二那天驾崩,帝死无子,故而兄终弟及,由皇五子信王接位,明年改元,年号叫做崇祯。
    这给了刘肇周一个借口,“你知道的,我们老兄一向以忠臣孝子自命,他说国有大丧,这件事一时还谈不到。”他这样向郁士英说,同时又留下一个保证,“等我慢慢想法子,一定把它‘团’拢来。”
    崇祯元年十月问,刘赓虞得了一个馆地一一山东有个知府,是常熟人,久慕“刘秀才”品纯学粹,特地派了家丁,携带重礼与关书,聘他去做西席,希望年内就能到山东。刘赓虞欣然应聘,挑了长行的吉期,坐船沿运河北上。
    约莫十天以后,他就有家信寄回来,说经过扬州,发现许多人家在办喜事,据道路传言,说是朝廷要派太监到江浙来采选淑女,送人后宫;有女儿的人家,深怕被选中了,从此深宫隔绝,再无相见之期,所以纷纷嫁娶。但是,刘赓虞说:这是误传,绝无其事;三秀的婚姻,绝不可轻率。
    哪知结果是刘赓虞做梦也想不到的,这封信恰好提醒了刘肇周,也给了他一个借口,他兴冲冲地将郁士英约了出来,只说婚事他可以做主,催黄家即速下聘,致送谢礼。
    接着,他写了回信给刘赓虞,说是在接到来信之前,常熟已经盛传,京里已派出太监来采选淑女,所以连日择人而婚嫁者,有数百家之多。县衙门的礼房书办,趁此机会,大肆勒索,他一时无心应付,书办已将三秀刊人名册,注明年貌,迫不得已,只好许婚大桥黄家,以贫家女而为富家妇,未见得不是好姻缘。又说,此番作合,非出人媒,实由天意,料想不至于受到责备。
    信到山东,刘赓虞顿足长叹,岂有不责备老二做事荒唐之理?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黄亮功已下了聘礼,数目却只有一半;谢媒的礼金倒是四十两,但一个红封袋,上写“柯敬”,连郁士英的谢礼亦包括在内。刘肇周大为恼怒,却又舍不得决裂,所以在郁士英“争一生,不争一时”的劝慰之下,终于忍气吞声,维持婚约。
    刘三秀十五岁出嫁,十六岁就生了女儿,黄亮功给她起了个单名叫珍。黄珍六岁,刘三秀才二十一岁,好花将到盛放之时,真个艳绝人寰。黄亮功从刘三秀进门,便有如获奇珍之感,这时更是目眩神迷,日伺妆台,无微不至,从她起来,亲手为她穿绣花鞋开始,一切该当丫头做的事,无不承揽下来,替她栉发,替她剪指甲,洗脸替她试面汤寒温,洗澡非替她擦背不可。全家上下都在暗地里笑,黄亮功夷然、恬然,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
    ……
    编辑推荐语
    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急,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是勾绘出了一部部绚丽磅礴的民俗变迁史;正因此故,才有了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一说。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