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社会风俗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社会风俗史

  • 作者:秦永洲
  •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25843
  •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01日
  • 页数:374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风俗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着中华五千年的沧桑变革。在中国社会风俗中,层累地堆积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因此,中国社会风俗更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直观而准确。了解中国社会风俗史,了解中国人在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价值尺度、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审美观念,明确它在面对现代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不仅能自觉而有效地移风易俗,还能大大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
    本书立足于21世纪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着重对具有普遍性的传丧葬、信仰等九章内容。在叙述中,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对所涉及的民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民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文章节选
    **章 服饰风俗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中国的服饰一开始就呈现各民族多元化、本民族雷同化的特点。由于历史上民族分布格局的动荡和各族人民的互相交流,中原传统服饰和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一直处在互相碰撞、渗透、模仿和交光互映中,不仅形成华夷杂服的多元化服饰结构,而且使周边的胡服不断被吸收、沉淀到中原传统服饰之中。
    中国传统服饰的变革,有明显的周期性的规律。经过春秋战国的民族动荡,到秦汉进入沉淀、稳定时期;经过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动荡,隋唐时又来了一次沉淀;从辽、金、元的动荡到明朝恢复汉族衣冠,从清朝强制推行满族服饰到民国后多元化服饰结构的形成,莫不如此。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春秋战国到秦汉的服饰变革主要表现在:出现了连接上衣下裳,不系芾的深衣。由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胡服中的短上衣、长裤、勒靴传人中原。山西长治县分水岭出土的武士铜像,上身着直襟上衣,下身着长裤,足穿勒靴,已是胡服的赵国武士了。
    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上述楚国的獬豸冠,赵国的鹖冠等都被吸收到冠服制中。通过对各国服饰的选择、吸收,完成了对商周时代传统服饰的完善和改造。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十六国南北朝时,已渗入大量胡服的汉族服饰与胡服再度形成鲜明的对立。中原士人称“冠带”,胡人被称做“索虏”、“岛夷”。北魏孝文帝为了标榜华夏正统,进行了以禁胡服为外在标志的全面改制,进一步拉近了华夷服饰的距离。
    ……
    目录
    前言
    **章 服饰风俗
    **节 人类服饰探源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
    一、头衣:冠、弁、冕、巾
    二、上衣
    三、下衣
    四、足衣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第五节 妇女缠足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等级观念、角色心态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
    第二章 饮食风俗
    **节 从茹毛饮血谈起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一、主食
    二、副食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二、中国的茶道
    三、古今名茶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
    一、酒的流程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第五节 饮食器具
    一、古代的炊具
    二、古代的饮食器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三章 住居风俗
    **节 构木为巢的启示
    第二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一、四合院
    二、堂、室、火炕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四、墙和影壁
    ……
    第四章 行旅风俗
    第五章 节日风俗
    第六章 婚姻风俗
    第七章 生老风俗
    第八章 丧葬风俗
    第九章 信仰风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