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诗歌与经验——中国古典诗歌论稿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诗歌与经验——中国古典诗歌论稿

  • 作者:张三夕
  • 出版社:岳麓书社
  • ISBN:9787807610328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309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610328
    • 作者
    • 页数
      309
    •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01日
    • 定价
      ¥2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带有通论性质,探讨中国古代诗人感受时间的基本道德态度和表达诗意的主要方式,漫谈古典诗歌的艺术感受问题。
    第二部分是古代诗人的个别性研究,有较早尝试对作家作品研究进行数量分析的论文,*有代表性的论文则是论苏东坡诗歌的空间感。
    第三部分论述了元明清诗词的演变以及旧体诗的革命与现代诗歌的兴起,还论述了古典诗歌,对于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文体的鉴赏和旧体诗习作或有所裨益。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带有通论性质,探讨中国古代诗人感受时间的基本道德态度和表达诗意的主要方式,漫谈古典诗歌的艺术感受问题,也有断断续续写的“江边诗话”(部分)。第二部分是古代诗人的个别性研究,涉及的诗人有陶渊明、杜甫、高适、岑参、韩愈、柳永、王安石、苏轼等。其中有较早尝试对作家作品研究进行数量分析的论文,也有以宋诗为对象探讨本朝人注本朝诗歌的独特现象的论文,*有代表性的论文则是论苏东坡诗歌的空间感。第三部分论述了元明清诗词的演变以及旧体诗的革命与现代诗歌的兴起,还论述了古典诗歌格律的有关问题,这部分内容对于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文体的鉴赏和旧体诗习作或有所裨益。
    文章节选
    1. 论惜时道德感的诗意表达
    人的存在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在人与世界的多重性关系中,人与时间的关系*为重要。生命或人生的意义是在时间的流动中获得的,时间的价值通过生命的有限性来呈现。
    时间本身并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之分,只是当人们与时间发生关系时才会赋予时间一定的道德性质。如虚度时问是不道德的,不虚度���间就是道德的。所谓合道德的时间,或者说对时间的道德感,是指人们看待时间所抱有的道德态度,或者说是人与时间所发生的道德关系。
    在儒家重伦理道德判断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对时间的道德态度首先体现为要珍惜时间。只有珍惜时间才是合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这种道德的时间观念来源于个人对时间易逝性的主观感受,而诗人往往对此特别敏感。孔子在河边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既是深沉地表达了一种对时问易逝性的诗意感受,“是对时间的咏叹调”,同时也包含有“时事既往,不可追复”的惜时道德感。
    时间的易逝性总是和人生的短暂性联系在一起,而时间的易逝性和人生的短暂性又很容易归结为人们应该惜时的道德劝告。我们感兴趣的是诗人如何以诗的方式表达惜时的道德感。克洛德·拉尔在《中国思维中的时间经验和历史观》一文中开宗明义:“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条件和限制因素必然反映在语言和行为里。……中国人的时间概念体现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中。他们具有异常丰富的时间表达方式和某种渗透其言语及整个生活的时间概念和时间体系的逻辑。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东西。就汉语而言,所谓异常丰富的时间表达方式首先表现在诗歌里,因为诗歌总是一个民族*丰富、*精粹的语言代表。
    诗人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时间易逝的道德情感,早在屈原的作品中就已见端倪。《离骚》里诗人再三表白生命短暂,行旅匆匆,要趁年轻力壮,积极修身立德,成就一番事业,唯恐时不我待:“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反复使用的一个“恐”字,既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珍惜情怀,又充分揭示了时间对人生的一种紧迫感。屈原的时间紧迫感与孔子的临川叹逝感,均触及到个体生命与时间有限的紧张关系,抒发了有生之年想有所作为而不能的道德追求,这一点对中国后代诗人的影响深远。
    ……
    目录
    诗歌与经验——代前言
    1. 论惜时道德感的诗意表达
    2. 江边诗话
    3. 漫谈古典诗歌的艺术感受问题
    4. 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编联排序的几个问题
    5. 游子悲故乡——从几首古诗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家园感”
    6. 陶诗断想
    7. 追寻诗意地栖居——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与谢灵运《山居赋》的诗学阐释
    8. 从南北朝民歌看流行歌曲的魅力
    9. 作家作品研究中的数量分析——唐代诗人总数考实
    10. 高适、岑参与河西、陇右边塞——关于盛唐边塞诗的若干认识
    11. 杜甫——一个被开拓的诗世界
    12. 略谈韩诗的语言艺术
    13. 宋诗宋注管窥
    14. 柳永和他的词
    15. 诗歌与政治——读王安石《诗义》札记
    16. 论苏诗中的空间感
    17. 辛弃疾与铅山因缘及其瓢泉词的魅力
    18. 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问题
    19. 元明清诗词演变述论
    20. 论旧体诗的革命与现代诗歌的兴起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