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现代视觉中的国学(精装)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现代视觉中的国学(精装)

  • 作者:曲庆彪
  • 出版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36800
  •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 页数:296
  • 定价:¥5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大河,总有一脉清澈的源多;人生,总有一个质朴的原点。
    游走征物质世界的灯红酒绿,迷失于精神生活的光怪陆离,作为现代人,如何在身心俱疲时抽离修整、养精蓄锐?如何让生命焕发本有的光泽? 答案无须外求,不妨回归内心,重溯源头。
    回归内心,就是回归质朴的生命顾点,于喧嚣浮躁中沉静下来,在困惑迷失中构筑精神家园;重溯源失,就是要重新体认古典文化的价值,任思想的源头寻找意义和价值,汲取理论思维的力量。
    文章节选
    大道之原——《周易》的理论思维
    一个小孩走进一座院子里,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惊诧不已。母亲说:“你看,那多美啊!”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必定要集中在妈妈的话上,看和听就被阻断了,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被价值判断取代了。
    ——引自《谁在我家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成熟的现代人未尝不是小孩。当我们思考时,我们与思考的对象之间阻隔着多少概念、判断和推理啊。难怪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由身体发肤的冷暖感受,到心灵智能的发现擢升,我们需要回归大道的原点,沐浴*初的智慧曙光。
    当然,小孩与成年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因为小孩缺少生活经验。但在小孩的幼稚里面,确实裸露着本质和神府。在人类的孩提时代,先民们与大自然保持着*亲密的接触:栉风沐雨,披星戴月,采尝百果,打夯渔猎,对话山川,呼号原野,结绳记事,直思无碍。他们感受不到被异化的现代文明所特有的钢铁的冷峻、水泥的灰颓和人心与人心之间仿佛两个物种般互不交融的漠然;他们也不受唯物唯心、形上形下、潮流派别、**民族这些固定概念的中介诱导或意识形态的束缚。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主义即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即自然主义。当时物质生活水平低下,民智未开,科学不发达,但人的心灵却**自由和活跃。俯仰天地无遮无拦,省察人伦无拘无束。就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一部被卜筮大氅包裹着的人类童年时代的百科全书——承载着先民素朴哲思、凸显着人类自觉能力的《易经》诞生了。它绵延三古(新石器时代为上古、夏商周为中古、春秋战国以降为近古),沧桑流变;幸遇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弥纶升华;历经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备包有无,成就了尊时守位、知常明变、法天正人、开物成务的完足体系和至高规则。哲学是参悟得到的,哲学不一定靠进化。中国古典哲学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未必是后人可以超越的。所以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会说:“一切良好的格言,世界上都有了;只是有待我们加以应用。”
    作为中国*古老的典籍之一,《周易》流传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象、数、理融而化之(象为直观天地、法乎自然的八卦取象;数为参伍错综、生于动变往来之象的推衍之数;理为象数之中所蕴涵的哲思奥义),经、传兼而成之(经,指《易经》,原本是周人占卜吉凶的典籍;传,指《易传》,是战国时代阐释《易经》的著作,通常指孔子《十翼》)。汉代以降,对《周易》的研究经历了繁杂的体系、流派,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易学”文化流,对我国以及韩国、日本、东南亚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华文化独步世界、极富魅力。
    班固把《易经》称为“大道之原”;扬雄曾言“六经之大莫如易”;王夫之说“大易之教,为法天正人之极则”;康有为认为“易者、义理之学,变化之极,孔子天人之学在是,精深奥远”;南怀瑾认为《易经》代表了人类*高智慧,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近代,“周易”系统的典籍传人欧洲,《周易》被译为“变化之书”(The Book of Changes)。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都予美誉。瑞士的汉斯•海尔茨在纪念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发表300周年时说:“‘光从东方来。’自从欧洲的非理性主义发现真理与幸福来自东方后,中国人那本解释宇宙、求卦问卜的《易经》,在欧洲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所以对《周易》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恐怕正在于《周易》对一阴一阳交感耦合而蕴涵的“道”有着灵动的描摹与追索,对天、地、人的活动规律和吉凶祸福有着独特把握,对系统中万事万物的牵连感应和宇宙时空的秩序、变化有着深刻认识,并形成了设卦观象、系辞焉以断其吉凶的独到表达方式。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系辞传•下》)“以通神明之德”,来规范社会和人的行为,“以通天下之志”,使三才之道得以畅达。就是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进程里,有一种内在的、抽象的、不在现实的物理直观之中的信息程式和逻辑秩序,我们可以叫它“理式”世界。《周易》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探求“理式”世界的某些规则范畴及其变动节律,所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传•上》)
    《易》是卜筮之书,《周易》是由卜筮之书演变而来,没有完全脱离卜筮。正是在卜筮的框架结构及其机理内,才含有高深的哲学意蕴,而卜筮本身并不是哲学,《周易》的现象与本质是矛盾的。“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系辞传•下》)虽然《周易》由卜筮而来,带着神秘的色彩,但通过历代学易、研易者的挖掘整理、演绎升华,其迷信色彩日渐剥离,而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其思维的境界与高度却令人叹为观止,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启迪意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思维,无不令人向往。尤其是其中蕴涵的理论思维,打破唯物与唯心的界限,不设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樊篱,开创性地运用阴、阳、道、变、时、位、几、中、诚等概念体系,发现了事物发展的*高范畴——“保合太和”,钩深取极,显微阐幽,探赜(音ze,精微,深奥)索隐,寻易求简,对个体生命及整体运势进行了有效探究,致力于揭示事物发展背后冥冥中的定数、规律。《说卦传》中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逆数便是预测未来,《周易》之所以有预测之功,不赖鬼神迷信,是因为“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对天地自然、对社会人文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理性机制有着深刻把握,对“理式”世界的探讨超越了各个时代。
    一、趋时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什么?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从哪里来,经过哪里,到哪里去?
    基督教早期思想家奥古斯丁曾就此问题做过这样的回答:时间来自将来,经过现在,走向过去。它从尚未存在的将来出现,通过没有体积的现在,进入不再存在的过去。我国散文家朱自清也曾以文学的方式对时间做过反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光如飞矢,逝者如斯夫!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对于整个广袤的宇宙而言,时间无始无终,看不见来处,寻不到归宿;就具体事物来说,时间则是一个相对有限的不可逆的过程。王朝兴衰、世代更迭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繁衍生息、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流程。由于现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时间,由于时间伴随着人生和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相依性和不可逆转性,它异常珍贵,真是机缘难再,千载一时。并且,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气运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运、时会、时行、时宜、时务等等,这些概念里蕴涵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运的消长,既代表时间在阔大无边的宇宙演变中无始无终的线性流程,又代表人的境遇运势在时空流转中充满玄机的演进变化,是与人生有关的一切因缘的汇聚。
    《周易》对“时”的概念和内涵极为重视,“与时偕行”是《易》中蕴涵的*大的智慧。它以“顺应”、“无违”为基点,指导我们顺天随时、灵活自在地处理一切事务。这一思想方法使所有的卦象爻辞并非死的教条,而拥有活的灵魂,也使古老的《周易》永远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常释常新,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指导。
    王弼曾在《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中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吴澄也在其《易纂言》中说:“一卦一时,则六十四时不同也;一爻一时,则三百八十四时不同也。”每一卦,既有空间的概念——上面两爻象征天,中间两爻象征人,下面两爻象征地,又有时间的概念——初爻代表事物的发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爻代表事物稍有发展,“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三爻代表事物走向成熟、取得阶段性成果,“杨家有女初长成”;四爻代表事物跃升的阶段,“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五爻代表事物成熟、发展到高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音yan,山峰)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六爻代表事物盛极而返,由顶点向原点回归,“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
    《周易》是一本研究天道、地道和人道相互影响、往来变化的书,以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质态为基点,演绎**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中说:“变通者,趋时者也。”“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变化不是恣意妄为,而是遵循着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也就是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时由各种复杂的因素构成。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缘。宿命论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周易》却通过对“时”的体察和把握超越了宿命论的观点,不能不说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六十四别卦中有很多卦都涉及这一点。程颐《易传》说:“豫、随、遯(音dun,逃退;隐藏)、姤(音gau,遇,不期而会)、旅言时义。坎、睽、蹇(音jian,跛;不顺利;难)言时用。颐、大过、解、革言时。各以其大者也。”卦辞、爻辞、象、彖(音tuan。论断;判断)、文言等随处可见“时”字,如《易•乾文言》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九三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日,君子进德修业……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三是阳爻居阳位,当位,但刚过重,而且“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处在中间吊着,所以必须终日勤奋警觉、精进不已。“九四日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日,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四的位置是在君侧,因为九五为**的君位。处在这样的位置,想再往上跃一步,就要及时地进德修业,从时间上掌握主动权,掌握未来变化当中自力可为的一个主导因素。只要能把握好时机。按规律办事,就没有什么能违背自己的。
    《易•坤文言》云:“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是至柔至静之卦,“坤”的静柔广厚源自于“顺”,也就是跟着乾走、跟着天走、跟着时走。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老子所描述的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青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正因为坤能祥和地执著于正道,能心甘情愿地顺随于乾,所以才能“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顺承天意,合于时令,“时”在其中扮演着与天同等重要的角色。
    《易•蒙彖》云:“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孔颖达疏日:“言居蒙之时,人皆愿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时则得中也。”“蒙”卦讲的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所谓蒙之亨道,一是“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受教育者主体要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教育学习者要有诚一敬慎的态度;三是“蒙以养正,以果行育德”,讲的正是启发人、教育人要讲究时机,“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得其时,处其中”。“时中”后来发展为中庸之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人以“时”与“中”两个基本范畴的有机组合来体现“因时制宜”的理念。
    《易•大有彖》云:“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有”乾下离上,乾为刚健,离为文明,因此卦德是刚健而文明。六爻之中唯有一个阴爻,并且处于上卦的中位,其他五爻都来宗它,所以说“柔得尊位,而上下应之,日大有”。六五与九二相应,程《传》说:“二,乾之主也,是应乎乾也。顺应乾行,顺乎天时也,故日应乎天而时行,其德如此,是以元亨。”
    《易•随彖》云:“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卦震下兑上,包含着随天、随时、随事、随心等几层意思。象日:“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人宴息。”人到了晚上就要休息,这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随”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过哪山唱哪山的歌,到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的事。水随地势,遇物赋形;风随空间,无处不在。就和入乡随俗一样,随是一种顺应。顺应是什么?顺应就是顺随这纷纭世界大小变化,对自我进行积极的修正与调整,是随遇而安,是处变不惊,是游刃有余。它源自清晰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从容的驾驭力,是人应对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的一种达观态度和有效手段。顺应的首要对象就是“时”,因为“时”复含了推动事物运行的各种要素,具有复杂的内在有机理性。
    《易•益彖》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风雷“益”。为损上益下之象,“天施地生”的“益”非一蹴而就,而是紧扣住一个“时”字,分分秒秒都在努力,都在“益”,日不见增,月有所长,点点滴滴增加上去。所以《易•益象》日:“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每天注重德行修养,才会有所增益。
    ……
    目录
    开讲辞
    天人之学昭启今生
    1 大道之原——《周易》的理论思维
    2 孔子儒学的人生境界
    3 老子与《道德经》
    4 赏心唯良知——《孟子》真义的现代阐释
    5 从容与超越:魏晋哲思、言辩与神韵
    6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理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深层探索与知识界的社会关切
    7 病专制社会之混浊扬民族文化之精魂——《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8 从神玉到民玉
    后记
    编辑推荐语
    一句箴言,启迪有如醍醐灌顶;
    一次顿悟,朗然恰似云开月明。
    一幅卦象,把玩如读无字之书;
    一简书香,清赏唯求心神遇合。
    国学之所以有着独步世界、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其直达事理、直指人心的品性,在于其一语悟道,****的简豁,更在于其对“常”与“变”的辩证思考,对“**”与“相对”的独特把握。俯仰春秋,叩问人伦,经天纬地,济世安邦,国学里有玄之又玄的哲思、奥义。有至真至纯的性灵、风骨,有经世致用的理想、抱负。在先人的大智慧、宇宙的大规律面前,那些曾令我们沾沾自喜的智谋、权术,那些曾让我们患得患失的名禄、宠辱,都将失去诱惑,在真正的人生追求中黯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