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上下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上下卷)

  • 作者:张锡勤 柴文华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68008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7.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3个章节,以时间为序,对中国的伦理道德变迁史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先秦时期的社会与道德、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秦汉的社会与伦理道德建设、魏晋隋唐时期的父子伦理关系与“孝”的道德观念、魏晋隋唐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风尚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文章节选
    **章 先秦
    **节 先秦时期的社会与道德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源头。中国传统道德萌生于先秦,并初具雏形,它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道德要求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总体的思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在其后两千余年的传统社会中,诸多道德要求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据。因此,在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变迁中,先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先秦社会变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明史当上溯于夏。虽然,由于资料的缺乏,夏代的历史至今尚难详考;但是,从种种可靠的先秦史料可知,在中国上古存在一个夏代是没有疑义的。依据诸多史学家的意见,夏代处于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从甲骨文和金文可知,殷商和西周属于典型的奴隶制社会,**组织日益完备,社会文明不断提高。就农业生产来说,古代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甲骨文字,如禾、黍、秬、横等。这说明,在殷商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已经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虽然从现已出土的农具来看,殷商时期的耕作技术和水平并不高,但是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此类不足。而西周在立国之初,一度十分强盛,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但到了昭穆两王之时,国势衰微的迹象已较为明显了。西周晚期,幽王昏乱,社会矛盾尖锐,在犬戎的侵袭下,西周终至灭亡。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周王室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中国历史遂进入了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历来被视为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的崩坏所反映的不仅是姬周王室的衰微,更代表了奴隶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可挽回的衰颓。但同时,春秋时代又是一个社会生产力获得明显发展的时代,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铁器的出现、水利工程的修建等方面都是*为明显的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变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透露了变革的声音。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诸国变法标志着中国社会业已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井田制的崩溃及私田的开垦与合法化,分封制的衰落及郡县制的初步形成与推广,宗法制的削弱,世卿世禄制的瓦解等等--虽然这一过渡具有某种不平衡性,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发展并不一致。但是,就总体而言,到了战国时代,封建制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形态。而随着商鞅变法的落实及深入,秦国日趋强盛,到战国晚期的时候,一统天下已成必然之势。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
    二、宗法体系的形成及其衍变
    说到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与道德生活,首先应当了解这一时期的宗法制度。成熟而完整的、且对后世产生直接影响的宗法制度应源于西周。一般认为,宗法制度的核心即在于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观���似已成为不刊之论。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并非是宗法制的全部内容。冈为嫡长子继承制只是说明了嫡长子在宗族继统中的优先地位,但是却并未说明众庶与嫡长子之间的关系。
    ……
    目录
    导言
    **章 先秦
    **节 先秦时期的社会与道德
    一、先秦社会变迁
    二、宗法体系的形成及其衍变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萌生与发展
    第二节 西周之前道德生活的萌芽
    一、禁忌与崇拜
    二、“尊老”、“尚齿”观念
    第三节 西周时期道德观念的产生
    一、善恶观念的产生
    二、“德”字及其观念的产生
    三、从亲属称谓看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
    四、“礼”的形成
    五、“孝”观念的产生
    六、“友”观念的产生
    七、其他德目
    八、西周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第四节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二、春秋之“孝”
    三、“友”、“悌”
    四、“忠”观念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五、“信”观念的流行
    六、“仁”观念的产生与丰富
    七、婚姻及贞节观念
    八、其他道德观念
    九、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进步,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初具雏形
    第五节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新变化
    一、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二、“忠”、“孝”观念的新变化
    三、婚姻观念及其道德的新变化
    四、游侠的道德生活
    五、隐士及其道德
    六、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进步,中国传统道德进一步体系化
    第二章 秦汉
    **节 秦汉的社会与伦理道德建设
    一、大一统封建大帝同的建立和发展
    二、秦汉的伦理道德建设
    第二节 德法并用、并重格局的形成
    一、汉初重道德教化的强大社会舆论
    二、汉代重教化的种种措施
    三、德法并用,综合治理
    第三节 三纲、五常、六纪体系的提出和初步确立
    一、三纲的形成和六纪的提出
    二、五常的确立
    三、对三纲五常神圣性、永恒性的理论论证
    四、汉代社会对三纲认同的实际状况
    第四节 忠、孝、贞节等基本道德规范的全面加强
    一、“以孝治大下”及其成效
    二、忠君观念不断强化
    三、贞节观念与“妇德”的强化,汉时贞节的实际状况
    四、重友悌、重师生之谊的社会风气
    五、重谏诤的社会风气
    第五节 汉代的社会道德状况
    一、相对良好的君德
    二、相对良好的臣德
    三、汉代社会道德状况面面观
    四、东汉“尚名节”及“矫激”现象
    五、各地习俗的差异
    第三章 魏晋隋唐
    **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社会变迁与伦理道德变迁
    一、历史时空中的伦理道德变迁
    二、学术思潮与道德变迁
    三、魏晋隋唐时期社会伦理道德的总体特点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父子伦理关系与“孝”的道德观念
    一、对传统孝道的持续提倡
    二、“色养为先”、“居丧毁性”获得广泛认同,对孝行的神化
    三、魏晋以“自然亲爱为孝”的孝道观,传统孝道在唐代所受到的冲击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君臣伦理关系与“忠”的道德观念
    一、君为臣纲:魏晋隋唐时期君臣伦理关系的主导原则
    二、移孝于忠:忠孝之间的紧张与一致
    三、整合与嬗变之中: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忠”的实况
    第四节 魏晋隋唐时期夫妇伦理关系与两性道德的变迁
    一、男尊女卑伦理观念与传统“妇德”的历史延续
    二、魏晋隋唐时期夫妇伦理及两性道德的自由度和开放性的特点
    第五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风尚
    一、魏晋的旷达风度
    二、侈懦南风
    三、胡俗对社会道德生活的浸润
    四、盛唐的道德气象
    五、五代之乱的道德伤痛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