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先秦
**节 先秦时期的社会与道德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源头。中国传统道德萌生于先秦,并初具雏形,它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道德要求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总体的思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在其后两千余年的传统社会中,诸多道德要求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据。因此,在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变迁中,先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先秦社会变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明史当上溯于夏。虽然,由于资料的缺乏,夏代的历史至今尚难详考;但是,从种种可靠的先秦史料可知,在中国上古存在一个夏代是没有疑义的。依据诸多史学家的意见,夏代处于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从甲骨文和金文可知,殷商和西周属于典型的奴隶制社会,**组织日益完备,社会文明不断提高。就农业生产来说,古代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甲骨文字,如禾、黍、秬、横等。这说明,在殷商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已经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虽然从现已出土的农具来看,殷商时期的耕作技术和水平并不高,但是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此类不足。而西周在立国之初,一度十分强盛,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但到了昭穆两王之时,国势衰微的迹象已较为明显了。西周晚期,幽王昏乱,社会矛盾尖锐,在犬戎的侵袭下,西周终至灭亡。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周王室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中国历史遂进入了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历来被视为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的崩坏所反映的不仅是姬周王室的衰微,更代表了奴隶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可挽回的衰颓。但同时,春秋时代又是一个社会生产力获得明显发展的时代,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铁器的出现、水利工程的修建等方面都是*为明显的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变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透露了变革的声音。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诸国变法标志着中国社会业已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井田制的崩溃及私田的开垦与合法化,分封制的衰落及郡县制的初步形成与推广,宗法制的削弱,世卿世禄制的瓦解等等--虽然这一过渡具有某种不平衡性,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发展并不一致。但是,就总体而言,到了战国时代,封建制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形态。而随着商鞅变法的落实及深入,秦国日趋强盛,到战国晚期的时候,一统天下已成必然之势。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
二、宗法体系的形成及其衍变
说到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与道德生活,首先应当了解这一时期的宗法制度。成熟而完整的、且对后世产生直接影响的宗法制度应源于西周。一般认为,宗法制度的核心即在于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观���似已成为不刊之论。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并非是宗法制的全部内容。冈为嫡长子继承制只是说明了嫡长子在宗族继统中的优先地位,但是却并未说明众庶与嫡长子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