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明清巴蜀诗学研究(上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明清巴蜀诗学研究(上下册)

  • 作者:郑家治 李咏梅
  • 出版社:四川出版社集团巴蜀书社
  • ISBN:9787807520870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
  • 定价:¥6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古代巴蜀文化灿烂辉煌,尤其以文学及诗歌著称,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都以诗词赋独领风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大文豪,诗学也成就斐然,影响巨大。元代以后,巴蜀在文学及诗学上有所衰退,但仍然有许多大家、名家,如明代博学**人杨慎、清代大才子李调元、“独立乾嘉一诗豪”张问陶等,他们不仅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诗歌,而且在诗学上成就**,而费经虞长达四百多页的《雅伦》则可称为古代诗学的百科全书。本书简述明代以前的巴蜀诗学,**研究明清巴蜀诗学,还总结古代巴蜀诗学的特点,探讨其繁盛的原因,因此,可算一部系统而又有**的《古代巴蜀诗学通论》。
    文章节选
    引论 明代以前巴蜀诗学简论
    巴蜀自三代古蜀王国就产生了辉煌的古代文化。考古学证实,广汉三星堆文化古城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是夏商之际至商末时期古蜀王国的都城和**聚居区。三星堆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及其他文物,以及宏大的城市规模与巨大的城墙,而成都金沙遗址则出土了三千余件文物,大都是工艺精美的金玉饰品和翡翠饰品以及大量的陪葬陶器、象牙等等。,这些发现将古蜀国统治者在成都附近的活动时间从二千五百多年前推进到三千多年前,证明古蜀文化是以蜀地为主,受中原文化一些影响,也受南亚、西亚影响的独特的青铜文化,说明古蜀王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当或超过了同期中原王朝,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证明巴蜀当时已经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西周初叶,三星堆文明随着古蜀杜宇王朝的诞生而消失了,受周影响的礼乐文明逐渐兴起,但它的影响依然很大。至春秋早期,从开明王朝诞生到公元前316年亡于秦,巴蜀文明*终融合于华夏文明之中,成为华夏文明包容中的一大地域文明。
    古代巴蜀遗址中只有精美的文物与文化遗存,证明古蜀人有极高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创造力,而略感遗憾的是没有同中原一样留下甲骨文、金文一样的文字与《诗经》、《左传》一样的文学作品,因此便无真正的文学,也无本书所要论述的诗学。
    ……
    目录
    巴蜀代有才人出——序《明清巴蜀诗学研究》
    自序
    引论 明代以前巴蜀诗学简论
    **章 汉代的辞赋家及其诗学理论
    一 汉赋**人司马相如的辞赋与“作赋之迹”、“赋家之心”
    二 王褒的辞赋与“赋体物而浏亮”
    三 学者型辞赋大家扬雄的辞赋与儒家文论
    第二章 唐、五代的诗学理论
    一 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的风骨兴寄论
    二 诗仙李白的诗歌及诗学思想
    三 古代**篇词论——欧阳炯的《花间集序》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诗学词学理论
    一 宋初田锡重性情重个性的诗论
    二 苏舜钦重性情及劲健之美的诗论
    三 苏洵的诗文创作论
    四 苏辙重视养气的诗文理论
    五 宋代文学**人——苏轼的诗词文论
    六 中国**部词论——王灼的《碧鸡漫志》
    七 南宋时期诗人理学家的诗文理论
    八 元代文宗虞集的正统儒家正统诗论
    **编 明代前中期一般诗学家研究
    第二编 明代博学**人——杨慎的诗学研究
    第三编 明代诗学百科全书《雅伦》及《汉诗新说》研究
    第四编 彭端淑《雪夜诗谈》研究
    第五编 清代“百科全书”——李调元诗学研究
    第六编 “独立乾嘉一诗豪”——张问陶诗学研究
    余论 古代巴蜀诗学的分期与特点及产生原因初探
    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引论部分纵向考察论述巴蜀古代诗学,论述巴蜀文人自汉代司马相如、唐代陈子昂、李白、宋代苏轼、王灼对明清巴蜀诗人及诗学所产生的影响,继而在主体部分中以个案的形式研究明清巴蜀的重要诗学家及诗学论著。两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巴蜀古代诗学的通论;同时,又注意到了横向联系,深入考察论述明清巴蜀诗学与同期全国诗学的异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