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头脑清醒: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找准位置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扮演多种角色,并且他的角色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职业生涯中更是如此。你可能会从一个普通职员升为部门主管,从主管升为公司老总,从副职升为正职,职场角色不断地变换。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由于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充当了不该充当的角色,结果,贻误了自己的前程。
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不一样,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站错了自己的位置,就会犯大错。
有这样一个故事,慈禧太后和一个宠爱的太监下棋,这个太监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家伙,棋艺精湛,为了讨老佛爷的欢心,他总是把棋下得险象环生,然后在*后的时候,他才会惊险地败在慈禧太后的手下。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慈禧很喜欢和他下棋,而他也因此得到了宠爱。
这**,他同样是用这样的办法,不过,在他吃了慈禧一个马之后,不禁多说了一句:奴才吃了老佛爷的马。
正是这句话让他掉了脑袋。原来那天慈禧太后的心情不好,这个太监的一句话让她很生气,于是这个太监的脑袋就掉了。
当然,这个故事主要说明封建当权者的蛮横,但是从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人,在什么地位就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否则就可能要有严重的后果。
尽管现代社会强调平等,但是基于人的年龄、身份、阅历等因素,人微言轻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你的说法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相反,如果你在某个领域资历尚浅,别人怎会看重你的想法呢?
所以,说话做事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分量有多重。孔子说过,“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可是有这样胸襟的人到底有多少呢?当然,可以将这样的作风当做自己追求的标准,但是在行事之时,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社会上大部分的人。毕竟,要和我们打交道的不是一两个君子,大部分是凡人。
富兰克林在没有成为美国议会秘书长之前,一直从事印刷工作。他在民间较有名气,影响力也比较大,一般人也许会因为这些而骄傲自大,但是富兰克林没有这样,相反,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印刷厂主。因为定位准确,在和那些议会议员、州长等打交道的时候,他总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而那些官员也尽量给他这个印刷厂主一些方便,很自然,议会的印刷工作也全部交给了他。
富兰克林在他一生中的每一个时期,对自己的定位都很准确,这样准确的定位也让他在非常时期总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做了议会秘书长之后,在一些**大事上面,他也勇敢地肩负起责任,难怪美国人在评论开国时期的伟大人物的时候,尽管他没有参加反对英国的战斗,但是得到的评价几乎和华盛顿一样高。
可见,准确的人生定位,对于一个人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
风紧扯呼,风松再来
以前有一句黑话叫“风紧扯呼”,意思是发现势头不对,马上撤离。这虽是黑话,但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适用。
我们在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使蛮力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那就必须考虑如何全身而退,先保住自己的本钱再说。此时,必须当机立断,绝不可拖泥带水,这*能反映一个人的心力深浅。因为,如果本钱没有了,一切就全完了。对于会做人的聪明人来说,此时的“扯呼”是为了以后的再来,眼下的退,是为了下一步的进。
**,要仔细分清“风”是否很“紧”,慎之又慎地作出是否“扯呼”的决定。
因为,“扯呼”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假如形势并非很危险,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因此作出这种决定必须要慎之又慎。
武则天14岁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人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呢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不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意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这时,武则天当然不会考虑“扯呼”,她还在想着如何大举进攻,攀附上未来的天子。
第二,“风”如果很“紧”,就一定要主动“扯呼”。情况不妙时,必须当机立断,主动撤退,否则,肯定是血本无归。
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万代,要让反,如果你在某个领域资历尚浅,别人怎会看重你的想法呢?
所以,说话做事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分量有多重。孔子说过,“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可是有这样胸襟的人到底有多少呢?当然,可以将这样的作风当做自己追求的标准,但是在行事之时,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社会上大部分的人。毕竟,要和我们打交道的不是一两个君子,大部分是凡人。
富兰克林在没有成为美国议会秘书长之前,一直从事印刷工作。他在民间较有名气,影响力也比较大,一般人也许会因为这些而骄傲自大,但是富兰克林没有这样,相反,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印刷厂主。因为定位准确,在和那些议会议员、州长等打交道的时候,他总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而那些官员也尽量给他这个印刷厂主一些方便,很自然,议会的印刷工作也全部交给了他。
富兰克林在他一生中的每一个时期,对自己的定位都很准确,这样准确的定位也让他在非常时期总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做了议会秘书长之后,在一些**大事上面,他也勇敢地肩负起责任,难怪美国人在评论开国时期的伟大人物的时候,尽管他没有参加反对英国的战斗,但是得到的评价几乎和华盛顿一样高。
可见,准确的人生定位,对于一个人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风紧扯呼,风松再来
以前有一句黑话叫“风紧扯呼”,意思是发现势头不对,马上撤离。这虽是黑话,但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适用。
我们在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使蛮力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那就必须考虑如何全身而退,先保住自己的本钱再说。此时,必须当机立断,绝不可拖泥带水,这*能反映一个人的心力深浅。因为,如果本钱没有了,一切就全完了。对于会做人的聪明人来说,此时的“扯呼”是为了以后的再来,眼下的退,是为了下一步的进。
**,要仔细分清“风”是否很“紧”,慎之又慎地作出是否“扯呼”的决定。
因为,“扯呼”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假如形势并非很危险,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因此作出这种决定必须要慎之又慎。
武则天14岁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不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意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这时,武则天当然不会考虑“扯呼”,她还在想着如何大举进攻,攀附上未来的天子。
第二,“风”如果很“紧”,就一定要主动“扯呼”。情况不妙时,必须当机立断,主动撤退,否则,肯定是血本无归。
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终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过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哪能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承蒙圣上隆恩,本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吃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忍。既然现在武媚娘敢于抛弃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后世子孙而言,活着的武则天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以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了媚娘那里,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竞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召入宫中。她的聪明之处在于识别“风紧”还是“风松”,在危难面前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扯呼”,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风松”了,又再回来,后来时机一成熟,武则天果断地由退转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人不能事事出头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遇到小人当道、国无宁日时常有人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死抗争。我们钦佩这些硬骨头的汉子,但有时也不免替他们惋惜。试想,在豺狼当道、小人得志的大气候下,挺身抗争固然可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是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力挽狂澜反而有可能引火烧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退隐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退隐,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全自身的一条重要诀窍,也是在一切积极措施归于无效时普遍采用的办法。通俗口诀中有“而今学得乌龟法,能缩头时且缩头”,就是这一要诀的形象表述。
实践这一要诀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少,张良、范蠡、陶渊明等都是其中赫赫有名者。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司马懿诈病赚曹爽”一节不陌生。
大将军曹爽虽然夺去了司马懿的兵权,但仍对司马懿托病闲居感到怀疑,就派心腹李胜前去探听虚实。司马懿知道李胜来意,就披头散发,装成病人膏育的样子,谈话时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喝汤时故意显得动作迟钝,把衣襟袖子都打湿了,唬得李胜再三感叹:“没想到太傅竟然病得这样厉害!”
这一招还果然奏效。当李胜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曹爽时,曹爽喜形于色,说:“司马懿一死,我就高枕无忧了。”随即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可是,曹爽做梦也没想到,正当他春风得意、扬鞭狩猎之时,司马懿却率领旧日手下兵马,径直到宫中,夺了曹魏江山。
司马懿能够东山再起,而且一举成功,怕是“缩头”立了大功。可以设想,假如曹爽探知司马懿饮食正常、起居如初,他能解除对政敌的戒备吗?假如司马懿之忧未除,曹爽会忘乎所以地倾身出猎吗?假如曹爽能够坐镇宫中,凭借他的智慧和实力,即使司马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敢拿鸡蛋去碰石头。
能缩头时且缩头,实质是把实际上“强”的一面隐蔽起来,而故意装作“弱”让别人看。司马懿其实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寝食如故、身强体健。但他在会见李胜的时候,把这些都藏起来,而把相反的一面:痴痴癫癫、力不支体、命若游丝,表现出来让李胜“欣赏”。其结果是,李胜信以为真,连曹爽也认为司马懿大势已去,将不久于人世,是真的不行了。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崇尚宽厚为怀,天性同情弱者,见弱而软,便生恻隐之心。怜弱是人的慈善,缩头却是人的机智。
“莫道箭缚强弓上,人生何处不缩头。”缩头是一种机智,是一种权谋。不是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吗?不要认为缩头是懦夫的表现,刘备号啕大哭、肝肠寸断,其弱至甚,不是把舌如巧簧的东吴说客鲁肃打发回去了吗?刘备的哭只是一种手段,安坐荆州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要知道,所谓缩头,并不是真的“弱”。之所以示人以缩头,是想以弱来迷惑对手。当对手被麻痹、防备懈怠的时候,再以强扣击,结局自然是在不言之中。
这里再举一个例证:东汉桓帝时,安阳有个叫魏桓的人,朝廷曾多次聘他出仕,他都不去。他的乡亲们也劝他去做官。他问道:”做官,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现在皇帝的后宫有一千多宫人,你能将他减损吗?宫中的马厩里有好马万匹,你能将它削减吗?皇帝的左右都是些强权豪势,你能把他们赶走吗?”乡亲们都回答道:“不行。”于是,魏桓长叹一声道:“叫我活着去,死着回来,对诸位又有什么好处呢?”魏桓终于毕生没有做官。
魏桓看到时局动荡、奸佞弄权、局面不堪收拾,因此退隐不出。如果我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标准来要求他,他是个不尽责任的公民,但从防谗远害来说,他不能不算一个聪明人。
常言道: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所谓俊杰,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人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且还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聪明人。所有的俊杰,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即能够正眼看待现实,不浮躁,不虚妄。敢于直面人生的悲欢遭际。
刚柔相济,该低头就低头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甚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做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