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学
**节 科学的心理观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出于对自身心理和精神现象的兴趣,一直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人的心理现象究竟是什么?这种探索自人类诞生以来从未间断过。由于心理现象本身高度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水平、认识手段的原因,至今对这个问题,依然充满着两种哲学观的激烈争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争论。科学的心理学也非常关注人的心理活动的本性和本���问题。人的本性与本质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性问题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人与动物相比有哪些共同性,哪些相异性,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而人的本质则侧重回答“为什么”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西方心理学常常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造成人不同于动物的原因是“社会性”和“劳动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涉及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心理学常常从哲学心理学范畴研究这些复杂的本体性课题。
*早的时候,古希腊的智者在寻找构成“人”的基本材料。因此产生了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他们的智慧里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但那时的人们更倾向于把自身的心理活动和想象中神秘的“灵魂”——psych0联系起来,把心理视为灵魂,而且是有“规律的”——logy(逻辑)。英语中“心理学”一词psychology,源于希腊语言,原意为“关于灵魂的学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写的世界上**本“心理学”著作取名为《论灵魂》,也正出于这个道理。这个时期的哲学家阐释的心理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在古代中国,心理现象发生的物质基础,也往往被认为与人的内脏,尤其是心脏有关。所以,从汉字造字中就反映出那时人们的心理观:凡是与心理现象有关的字词大多包含“心”字底或“心”字旁,如“思”、“想”、“悲”、“恋”、“愁”、“情”、“恨”、“慎”、“恸”等;反映心理现象方面的词也与“心脏”有关:“粗心”、“细心”、“恒心”、“担心”、“放心”、“心爱”、“心烦”、“心急”、“心惊”、“自信心”、“怜悯心”、“好奇心”等等。我们的祖先认为,心理的器官是“心脏”,谓之“心之官则思”。
古人的争论涉及的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究竟谁是**性的?心理现象是源于“自我灵魂”还是“外在灵魂”?是源于“心脏”还是“大脑”?那么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呢?为了对这一表述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