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艺术散文创作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艺术散文创作论

  • 作者:张国俊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6185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451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凝结了作者20多年在散文创作、散文教学和散文理论研究方面的所悟与所得。采用了淡化理论逻辑、凹凸显接受逻辑的体例,根据读者的接受顺序,或纠偏拨疑,或细读体味,或重构理论,力求使理性与创作感悟有机融合,使理性与感性化为一体,进而引导读者在鉴赏、反思、重构的过程中,对散文的理论和散文的为文之窍有所把握。这样的努力,虽然有可能淡化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条理化,但有助于实现读者阅读效果的*大化。
    文章节选
    **章 艺术散文之障——人的心灵遮蔽
    艺术创作是一件需要灵性的事情,艺术散文创作也是如此。
    艺术散文是表现的艺术,表现艺术对人的灵性的依赖,远远超过再现艺术。
    影响当代中国艺术散文创作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笔者想从主观方面谈谈影响当代艺术散文创作的深层因素,那就是人的心灵之遮蔽。
    心灵之遮蔽表现在思想的遮蔽、情感的遮蔽、语言的遮蔽。
    谈人的心灵遮蔽。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笔者放弃从作家的角度切入,因为,在这方面,散文界所谈甚多,肯綮之见比比皆是,若再多言,既浪费读者生命成本,也有借人之言为己言之嫌。笔者一直从事大学文学教学,每年都要面对一批新入学的、合格的甚至**的高中毕业。然而,他们并不全都是合格的。而且并不是全都是**,其主要表现在心灵之遮蔽。于是,笔者决定从教育入手来谈心灵的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从教育切入,距离散文太远太远。然而我们要说,如果你知道了人的心灵对散文创作的决定性,如果你知道了教育对人的奠基作用,如果你听说过“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这句话,细思过其中的究竟,明白了所有作家的成长历程都是挣脱教育遮蔽、寻找生活的暗示和生命的启迪的历程,如果你了解了中国教育的现状,那么你就会欣然地跟着笔者的思路向前走。
    ……
    目录
    自序
    **章 艺术散文之障:人的心灵遮蔽
    一 中学语文教育对人的遮蔽
    (一)作文教学问题严重
    (二)范文教学问题严重
    (三)韩寒现象
    (四)关于语文
    二 大学中文教育对人的遮蔽
    (一)审视“产品”
    (二)反思“生产”
    (三)反思自身
    三 人与散文
    第二章 艺术散文之要:用形象说话
    一 认识文学
    (一)文学
    (二)文学的特征
    二 认识形象
    (一)形象
    (二)形象的作用
    (三)文学创造形象很难
    (四)想象
    (五)虚构
    第三章 艺术散文之源:感受
    一 “无话可说”现象分析
    二 感受与艺术感受
    (一)感受力
    (二)艺术感受力
    (三)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四)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四章 艺术“散文”之意:廓清概念
    一 “散文”一词的由来
    二 古代的散文
    (一)散文概念的本义
    (二)散文概念的新义
    三 现代的散文
    (一)嬗变的原因
    (二)嬗变之**步
    (三)嬗变之第二步
    (四)嬗变之第三步
    四 当代的散文
    (一)对现代散文观的继承
    (二)当代散文概念的含混与错杂
    (三)当代散文概念的重新界定
    五 关于“大散文”的讨论
    第五章 艺术散文之本:特制
    第六章 艺术散文之术:描写与叙述
    第七章 当代艺术散文之写人(上):宗璞《哭小弟》
    第八章 艺术散文之写人(下):牛汉《祖母的呼唤》
    第九章 艺术散文之记事:唐韵《生命从指尖消失》
    第十章 艺术散文之状物(上):林希《泪的重量》
    第十一章 艺术散文之状物(下):刘亮程《走向虫子》
    第十二章 艺术散文之绘景:季羡林《幽径悲剧》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