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亚洲史的“海事中国”探讨
当我们用“海洋亚洲史=海事亚洲史”的观点,来理解和思考由海洋联结而成的亚洲各国乃至地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以及“历史现象的共生性”时,发现它至少在9-10世纪时就已经产生,之后未曾中断。可以说,它其实是不断发展亲且延续到现代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顺此思路同样可以说,“海洋中国=海事中国”。因为在海洋亚洲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都是非常重要而巨大的。
早在以“马可波罗学”为代表的西欧汉学研究时代,就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挖掘这一重要史实。之后,在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出现的“传教士报告”,以及19-21世纪出现的亚洲探索热潮中,“海事中国”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你国学者中的桑原骘藏、藤田丰八、小叶田淳、岩生成一、山肋悌二郎、田中健夫和永积洋子等和中国学者中的冯承钧、田汝康和曹永和等,都在这一领域里做出重大贡献。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并非都已达成共识并且符合中国史和日本史。有鉴于此,以下笔者就“海洋亚洲史”中“中国海事史’的历史进程这一问题,就其中的社会历史变迁、“戎克”的航海及其制造技术、“戎克”的商人及其商业经营方式等重要事项作一轮廓性的论述。但首先有必要先探明阻碍“中国海事史”的体系形成和史实揭晓的真正原因。
一、有关“常规解释”的若干问题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海事史的研究是作为“周边”或“边沿”问题被理解和看待的。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或探明“海事”的历史真相,就只能依靠“朝贡制”、“海禁制”(包括其中的“海盗”和走私活动)和海上军事史的相关记载,以及“拾落地麦穗”似地收集一些残存的有关航海和海外记载,并且也依靠商品和货币进出口等史料片段来进行研究。另外也按朝代顺序求助于日本、朝鲜、琉球、东南亚和西欧等国的一些历史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