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关于人
人的任务
一个人的一生一般是七十年。从长久的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来看,这么短短的岁月简直可以说是转眼即逝的一瞬间。但是,不论是什么人,都是人类的长河中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重要的存在。在这一意义上,所有的人都有反思过去、考虑未来的责任。
松下 在我们的人生中,令人感到好似有一种人的力量无可奈何的巨大的力量,即所谓的命运在起作用。我们应当怎样来考虑和看待这种命运。有人说要“尽人事以待天命”。也有人说“对待命运不应当听从,应当开拓”。关于这种命运,如能听到您的高见,将感到荣幸。
池田 我们生活在人生的风波中,一定会感到命运的存在。贫富的差别、容貌的美丑、有无疾病等自不用说 ,就连性格的特征、事业顺不顺利,也认为好像是有一种自己无法对付的巨大 力量在左右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为反论也可以这么说,人把这种无法通过自 己的努力来解决的东西,起名为命运。
人通过其智慧和努力,逐渐具有了变革 和支配过去只好认命的所谓“命运”。但是,在各种人生中,至今仍然有着广 大的人力无法达到的领域,仍然可以认为我们的人生好像是随着命运之风漂荡的小舟。
不过,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看作是命运在作祟,应该说这显然太过分了。如果是哪怕要做某一种事业,也认为其成功与否均归之于命运,甚至连 *初是否决心要开展事业,也认为是由命运来决定的。这恐怕只能得出认命或 逃避的乐天主义之类的结论。
我认为“尽人事以待天命”和开拓命运并不是矛盾的。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意思就是自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 力去做。在竭尽全力中,就包含着要尽量缩小过去认为人力达不到的领域的努力。所以这就是“开拓命运”。从根本上来说,命运本身不过是自己造成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自己以外的谁——比如说是神——制造或决定自己的命 运,而是自己制造了自己的命运。
举一个眼前的例子。人的容貌的美丑,一般 认为似乎是难以改变的。但就连这样难以改变的人的容貌,往往也会受该人的行为、态度长期积累的影响。有的人年轻时容貌看起来并不太好,但随着年岁 的增长,该人诚实的人品渗透出来,到了中年时,就有着一种自然的诱人的魅力,有的人有着令人羡慕的漂亮的容貌,但由于生活放荡堕落,脸上就会不知不觉地露出一副“凶相”。
据说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到了40岁就应当对自己的面孔负责。人的行为的积累,大概是不知不觉地会给肉体带来微妙的变化吧。
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尤其是婆罗门**,据说是把自己的人生道路分为 四个时期来考虑。**是学生期,第二是家长期,第三是林栖期,第四是云游期。学生期是从七八岁开始学习当时*高的学问婆罗门��的时期,一般认为是 十二年左右。学习期满之后,就回到家中结婚,承担起家长的任务。这就是第二期家长期,据说是20岁到50岁左右约30年期间。完成了家长的任务,有了继承人,就进入了林栖期,在清静的林野中,省察自己五十年的人生,在大自然中完成自己的人格。这种修行告一段落后,就走出林野,身边不带一物 ,到各地托钵游历。这就是*后的云游期。
在现在我们的人生中,我认为也有着相当于**、第二的时期,但大多数人基本上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第三、第四具有哲学意义的、反省性的人生的完成期。
松下 人要度过较好的人生,而且要考虑这样的达到自我完成的人生道路,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
不过,今天各个 方面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人们走着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人生道路。所 以我觉得,很难考虑、也没有必要考虑过去那样适合所有人的人生道路。各个人对人生的意义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考虑适合各种人生的人生道路。
池田 人们都说现代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可能是由于这一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也 分裂为各式各样。如果提出“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年轻人恐怕会立即提 出反驳。但是,尽管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个人还是有着不可偏 离它的普遍性的准则,忽视了它,我们的社会和文明就会失去人性。
松下 今天的社会令人感到充满了所谓的不信任感。人们往往因此而陷入一种错觉。比如说,明明是一个绿色的东西,都不老老实实把它看做是绿色的,而把它看做是红色的。
我觉得人们还是应当更冷静一点,要尽可能互相信任;即使有时会受人欺骗,也要具有不骗人的基本的品德。
在哪里去寻求这种基本的品德呢?我觉得归根结底人要互相尊重人,同时要做有利于共同生活的事情。这可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极其平常的事情。但今天的社会就是不做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 口头上高呼要尊重人,但实际上甚至是相反。所以要正确地识别什么是真正的对人的尊重,我觉得其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自由的活动。
当然,这种自由的活动不能使他人不自由,不能欺骗陷害他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才能产生真正的 对人的尊重和共同生活的提高。
关于人的幸福,人们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池田 一般可以举出身体健康、经济富裕、社会地位稳定等等。这些确实可以说是幸福的客观条件。尤其健康是无价之宝。佛法认为“身财”高于“藏财”,并 主张“心财”是首要的,比“身财”更重要。
所谓“心财”,我认为是一个人自身生命深层的一种充实感,只有这种充实感才是幸福的实体。与所谓的“欲 望的满足”相比,它是生命更深层的一种满足感。比如人们想吃好吃的东西,想看电影,希望经济状况更富裕一些,希望提高社会地位等等。当这些欲望获得满足时,会有一种幸福感。但一旦满足之后,这种满足感很快就会消失。接 着就与他人相比,对自己获得的东西感到不满足,又开始考虑新的欲望的对象 ,觉得自己的现状并不幸福。——永远是这样没完没了地循环反复。
与这种在满足欲望的范畴中所感到的幸福相对照,真正的幸福是立足于更广阔的社会 视野,决定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这一目标努力,主体地点燃自己生命的热情,从而感到一种生命的充实感。如果说前者是依存于他人、外界的被动的幸福, 我认为后者则是更积极的、持久的、主体性的幸福。
松下 自古以来就有所谓飞黄腾达之类的说法,令人感到有一种社会风气,把那些获得了社会地位和发家 致富的人当做成功者,加以尊敬。但是,可不可以把所谓的成功不限定在这样 狭窄的范围内,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考虑呢比如说,即使在一件工作或某种 职业中,由于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天分而取得了成功。
池田 一个人是否取得了成功,仅从某种部分情况来看是无法判断的。我们都知道,那些一代发家致富的人或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那是由于他们做了相应的不懈努力和钻研。但是 ,这些成功事例的共同点,可以说大多是在经济预测上偶然猜准了,或者是巧妙地赶上了潮流,再加上他们个人的努力和钻研,起作用的还是偶然地顺应了社会难以确定的动向。
那么,所谓“一个人的成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着真正的人的生活态度。
人的生活有经济 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等等极其复杂的许多方面。特别在现代 ,其中经济活动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因而在经济方面的成功者往往被等同地看做是人生的成功者、作为一个人的成功者。这样的看法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但是,应当说这里有着很大的错误。它用局部的成功来代替对人的整体的看法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过去的作家、画家中,确有不少人在一贫如洗的生活中留下了非常杰出的作品。我们决不能说这些人是人生的失败者。
总之,诚实地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人,其价值才会像熏过的银子那样超越时代 而发出光辉。
人逐渐衰老,到了*后时,财富、地位、荣誉等,可以说都不会起任何作用了吧。人为了能够随着年岁的增长,精神境界日益丰富,坚信自己 的人生是无悔的人生而面临死亡时,请问*需要的是什么。
松下 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所以,请允许我谈谈个人的想法。
要想面对死亡而感到自己的一生是无悔的人生,恐怕还是需要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历程,能够说自己干得还不错。
人生历程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不论是伟大还是渺小,我觉得这一点都是重要的。即使是极其平凡的人生,如果回顾起来觉得还不错,那也就可以了;为了能以这样的心境来迎接死亡,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阶段,也要就这个问题作自问自答。
比如说,回顾一下十年的历程结果如何,或者回顾一下一年的情况,想一想是否有后悔的地方。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尽是好事。每个人都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正确也有过错。但从一贯来看,两者相抵是否是正数。回顾十年是否是如此,回顾一年是否是如此,甚至回顾**是否可以说是这样。这样的情况积累起来就是人的一生。这样来通观一生,如果两者相抵仍是正数,那就可以说很不错了。
如此看来,重要的也许是每天都要就这个问题作自问自答,同时要毫不懈怠地诚实地度过每**的日子。
池田 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如果说有着可以作为人生的指针、箴言的话,您认为是什么?
松下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经常不忘“纯朴的心 ”。不过,一提起纯朴的心,一般总是把它单纯地理解为老实、温顺、听话, 好坏都按别人说的去做。我想的和这种意思还略有不同。
我认为纯朴的心的真正意思是没有私心的、没有阴影的心,或者说是不受某一种观点束缚、按事物的本来面貌来看待事物的心。人有各种各样的感情和欲望。人在考虑和对待事物时,往往受到这些感情、欲望或自己的利害得失、主义主张的束缚。
我想这也是人的一面——无法避免的一面。但是,如果心经常受到这样的束缚,我觉得那就好像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事物,很难掌握事物的真相,因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结果往往会做出错事。
我认为重要的还是要尽可能排除这种束缚,培养和提高纯朴的心,原封不动地 把红的东西看做是红的、白的东西看做是白的。从纯朴的心中会产生掌握事物 真实面貌的力量,基于这种力量,会鼓起做该做的事、排除不该做的事的勇气。简单地说,我认为纯朴的心能使人正确、坚强和聪明。
我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苦恼。这种所谓的苦恼,归根结底可以认为是人生来具 有的。但也有人说要“斩断烦恼”。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苦恼,如何处理它 才能度过真正幸福的人生呢?
池田 我们人都有烦恼,应当承认这个大前提。如果没有烦恼,结果将会是怎样呢如果没有想快点到达远方的烦恼,交通工具肯定就不会发达。如果没有希望活下去的执著之念,恐怕就不会有医学的发展。没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就不能指望有生活的各种智慧和文明的进步。换句话说,说烦恼是人的行动的动力,恐怕也不算是过分。
所以,所谓斩断烦恼,不外是 要否定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如果烦恼不可能斩断,那就有必要索性承认它,从 “利用”烦恼、“改变其方向”的角度来加以考虑。
佛法**的意义主张“烦 恼即菩提”。所谓菩提,就是“悟”。就是说,看透了烦恼,就会有一种悟。佛法的根本观点是,不是避开烦恼,或是与其对立,而是可以看清其本质,把它转变成一种更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