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西方哲学简史(内容一致,印次、封面或原价不同,统一售价,随机发货)
QQ咨询:
有路璐璐:

西方哲学简史(内容一致,印次、封面或原价不同,统一售价,随机发货)

  • 作者:赵敦华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045107
  •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01日
  • 页数:330
  • 定价:¥29.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了本教材行文风格协调,我在引用资料集和其它中译著作时,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在字句上做了一些改动;改动之处怒不一一注明。如读者需要引用本书的资料,请注意核查原文。除了大量引用现有的中译资料以外,我还注意直接引用外文资料。这样的外文资料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外国教材经常使用、但尚未被译成中文的哲学史料;二是国外学者新发掘出来的资料;第三类资料来自我个人的读书心得,我发现原著里有些话对理解某些观点很有帮助。本书内容包括: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早期自然哲学、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等��
    写出有个性的教科书,是不易之事;写有个性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更为困难。“西方哲学史”是一门传统学科,学科的体系和基本材料已经成熟定型,国内外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而且,我们的前辈通过西方哲学名著的翻译,已经固定了绝大多数的中译术语。我当然要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写教科书,但这不意味着只能墨守成规,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性。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在下面几个方面兼顾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性。
    哲学的史料浩如烟海,但哲学史教材常用的史料大
    目录
    前言
    **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第三章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
    第十六章 法国启蒙哲学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第十八章 **唯心论
    第十九章 黑格尔哲学体系
    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语
    我们选择的哲学问题是人类心灵思考的永恒问题,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但一个接着一个被推翻、被修改、被重写。哲学史展现的就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前言
    “西方哲学史”是哲学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北京大学开设这门课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在1918年的一份课程表上,我们看到,当时的“哲学门”为二年级学生开设“西洋哲学史大纲”这门课,由胡适先生讲授;而且是续开课,由此可以推断,这门课*迟在1917年就已经开始了。除胡适先生之外,张颐、贺麟、陈康、郑昕、任华等**教授都讲授过这门课。1952年院系调整,全国哲学系都合并到北大哲学系,全国各校研究西方哲学的专家汇集在一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传播着西方哲学的火种和人类智慧的成果。北大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在室主任洪谦先生的领导下,编译了西方哲学原著资料四本:《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后又增加了《十九世纪俄国哲学》)。这些宝贵的资料哺育了整整一代的哲学工作者,西方哲学研究者受益尤深。
    四十年代,北大使用悌利的《哲学史》英文教材,五十年代使用的教材是苏联人写的《哲学史》多卷本。中国人自己写的西方哲学教科书,*早可追溯到1957年出版的《哲学史简编》,其中的西方哲学史部分由洪谦、任华、汪子嵩、张世英、陈修斋等先生执笔;这部分内容后经汪子嵩、张世英、任华等先生改写成《欧洲哲学史简编》,于1972年出版。七十年代,西方哲学史教研室还出版了两本教材,一本是教研室集体编写的《欧洲哲学史》,另一本是由朱德生、李真先生编写的《简明欧洲哲学史》。八十年代伊始,由王太庆先生主持,西方哲学史教研室还编译了两卷本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的教学资料。但此后的十年间,西方哲学教研室没有再编写教材。直到九十年代中叶,我们才感到有必要编写一部能够反映西方哲学*新研究成果的著作。由朱德生先生担任主编,西方哲学教研室集体编写的《西方哲学通史》**部,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第二、三部也将出版。
    我自1989年开始讲授《现代西方哲学》,自1990年始讲授《西方哲学史》;除了给哲学系学生开课外,还为全校学生和文科实验班学生开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在十年的时间里,我逐步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讲课风格。几年前,教育部策划“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我承担了其中的“西方哲学课程和教材的建设”项目,这才有机会来整理讲课笔记,编写“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两门课程的教科书,希望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既能够反映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又有自己个性的课堂用书。
    写出有个性的教科书,是不易之事;写有个性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更为困难。“西方哲学史”是一门传统学科,学科的体系和基本材料已经成熟定型,国内外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而且,我们的前辈通过西方哲学名著的翻译,已经固定了绝大多数的中译术语。我当然要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写教科书,但这不意味着只能墨守成规,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性。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在下面几个方面兼顾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性。
    在为数不多的现在尚不能固定的几个西方哲学中译术语中,有一个术语引起得争论*多,但作用也*为重要,这就是希腊文的 to ?n, 拉丁文的ens, 德文的 Sein 英文的being和法文的 l'être。多年来,我们习惯把这一术语翻译为“存在”,海外学者多把它译为“有”或“存有”。王太庆先生*近指出,being(以英文为例)这一哲学概念来自系动词“是”(to be),把它译为“是者”才符合这一概念的本义。我曾与王太庆先生多次讨论过being的意义和翻译问题(我们讨论的*初意见发表于1993年出版的《学人》杂志第四辑)。我基本同意王太庆先生的看法,但我同时以为,being确有中译概念“存在”和“有”的意思,直到中世纪后期,拉丁文中才出现了与“本质”(essentia)相对应的“存在”(exsistere)概念。至此之前,being兼有“存在”和“本质”的意义,而且具有囊括思维内外的存在和本质的“存有”之意。有鉴于此,我在本书中采取古今有别的翻译政策:对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典籍中的being,一般按其本意译为“是者”,并在具体的语境中解释它的哲学意义;对于近代以降哲学中的being,根据它在上下文中与“存在”、“本质”、“实体”、“实在”等概念的联系,有时也把它意译为“存在”或“存有”。虽然译法不统一,但有利于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对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以避免过于简单化而造成的误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西方哲学史”这门主干课的学时数也在不断缩减,从*初的8学时(1学时 = 周8课时×21周)减少到6学时,*近又进一步减少到4学时;另外,为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只有2学时。所有这些学时的西方哲学史课程,我都讲授过。这本教材就是根据不同学时的讲课笔记整理写成的。这本教材虽然是简史,但一学期很难讲完。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时数,选择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讲授,让学生自行阅读其它的部分,同时指导学生读几本名著或选读一些资料。对西方哲学有兴趣的人也可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这本教材。我诚恳地希望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2000年元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