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技术理论中的“复调”与“和声”,就像一件针织物的两面,从不同的方向看去,尽管纹理有所不同,其实是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一向将它们视为不可或缺的两门课程。但是,我们的公共课教学似乎不大理会这一点,多数院校一般只开和声而冷落复调,这种不完全的教育给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当然,这样的偏颇也不乏情有可原的理由,缺少适合复调公共课教学的教材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多年来,我在从事复调专业课的教学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复调公共课的探索。我始终认为,对非作曲类的本、专科学生来说,复调知识是非学不可的,但对他(她)们切不可照搬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因为学习任务和专业条件都不尽相同,不可能也不必要像作曲学生那样进行太多和太重的写作训练。这个问题在公共课和声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自1996年起,我就和本院的同事们合作,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教委支持的“多声部音乐基础”科研项目中,开始做以分析为主的和声、复调公共课改革试验。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哪怕是完全没有写作基础的学生,经过大约一学期分析课程的学习,也完全能够达到对复调音乐知识的正确理解,而这正是作曲技术理论公共课程所期待的目标。
美国**的音乐教育家瓦尔特·辟斯顿在他的《对位法》一书中曾说:“我们不应该忘记,学习音乐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过去的音乐是怎样写成的,而不是说将来应该怎样去写它。”我们在这次的书稿中增加了简单的“二声部严格写作”的内容(本书的**部分),主要不是出于对创作能力的锻炼,更不是对以分析为主教学模式的否定,而是为了加深对产生这种技法的那个时代复调音乐风格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进入复调音乐系统分析的一种技术准备。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复调音乐的风格虽在不断变化,但对位技法的基本形式却相对稳定。二声部严格写作的技术,有似于舞蹈训练中的“把杆练习”,掌握了它的基本形式,对更多声部或自由写作风格的理解就不应该感到困难了。
本课程将采取大课讲授、课下作业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由于前面增加了二声部写作基础,*后两章复调曲体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就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涉猎的文献而言,已经基本达到了复调专业课相关范畴的程度。如果按每周两学时的安排,全学程一年(约72学时)。建议学时如下安排:绪论及**部分“二声部写作基础”约24学时。第二部分“复调音乐分析”约48学时,其中“复调曲体”约18学时。总的教学计划还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删节。本教材共安排了24个练习。**部分11个练习与每节的写作要求同步。第二部分的13个练习以分析为主,是按教学单元设计的,所含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所讲的具体内容为学生选择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