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无线通信与网络(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QQ咨询:
有路璐璐:

无线通信与网络(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 作者:(美国)(Jon W.Mark)马克 (美国)Weihua Zhuang 李锵 郭继昌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0000486
  •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1日
  • 页数:282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无线通信与网络》涵盖了从无线/有线混合信息传输平台的物理层到网络层的大部分内容。书中关于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互联的内容是《无线通信与网络》的独特之处,全书将蜂窝移动通信与网络的基本内容(信号设计,信道特性,接收机结构,多址接入技术,移动蜂窝网,系统容量的增加,移动性管理,无线/有线网络互联)融合交织在一起,进行了统一且系统的讲述,并附有大量的说明性实例。
    《无线通信与网络》适合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的教科书,用于短期但又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一学期课程。
    文章节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推动着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通信作为信息产业中的排头兵,发展速度*快,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和因特网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将两种技术融合起来就能够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交换。
    Jon W.Mark和Weihua Zhuang所著的本书是作者多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学和科研的总结,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无线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和��本原理,并附有大量说明性的实例。书中内容涉及**代和第二代无线蜂窝系统的显著特征以及第三代无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无线信道的特点、带通传输技术、接收技术、蜂窝系统基本原理、多址接人技术、移动性管理以及无线前端与基于因特网协议的骨干网的互联等问题。本书*大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互联的内容。该书适合于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通过学习,读者可以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无线/有线网络互联的主要技术。本教材也是一本很好的相关领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前言至第3章、第7章至第8章以及附录和缩写词表由李锵翻译,第4章至第6章由郭继昌翻译,全书由滕建辅审校。参加本书翻译和初校工作的还有肖志涛、王昕、关欣、马杰、崔志刚、饶中洋、刘航、童央群、邢吉吉、郭琦等,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有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目录
    第1章无线通信与网络概述
    1.1无线通信发展历史概述
    1.2无线通信网络中存在的挑战
    1.2.1无线信道
    1.2.2用户移动性
    1.3无线通信标准
    1.3.1**代蜂窝系统
    1.3.2第二代蜂窝系统
    1.3.3第三代无线通信网络
    1.3.4扩大覆盖范围
    1.3.5无线通信网络的种类
    1.4本书的组织结构
    小结
    附注
    习题

    第2章无线信道的特性
    2.1多径传播环境
    2.2线性时变信道模型
    2.2.1信道冲激响应
    2.2.2时变传输函数
    2.2.3多普勒扩展函数与时延多普勒扩展函数
    2.2.4信道函数举例
    2.3信道相关函数
    2.3.1时延功率谱密度
    2.3.2频率和时间相关函数
    2.3.3多普勒功率谱密度
    2.3.4信道相关函数举例
    2.4大尺度路径损耗与阴影衰落
    2.4.1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4.2光滑平面上的电波传播
    2.4.3带有阴影的对数距离路径损耗
    2.4.4奥村.哈塔(0kumura.Ha诅)路径损耗模型
    2.4.5Lee路径损耗模型
    2.4.6无线小区覆盖
    2.5小尺度多径衰落
    2.5.1一阶统计特性
    2.5.2二阶统计特性
    小结
    附注
    习题

    第3章移动无线系统的带通传输技术
    3.1引言
    3.2信号空间与判决域
    3.2.1M元信号的矢量空间表示
    3.2.2信号检测与*佳接收机
    3.3数字调制
    3.3.1M元相移键控(MPSK)
    3.3.2*小频移键控(MSK)
    3.3.3高斯*小频移键控(GMSK)
    3.3.4正交频分复用(OFDM)
    3.4功率谱密度
    3.5传输错误概率
    3.5.1AWGN信道中的相干接收
    3.5.2平坦慢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接收
    小结
    附注
    习题

    第4章衰落色散信道的接收机技术
    4.1减轻信道损伤的技术综述
    4.2分集
    4.2.1分集结构
    4.2.2线性合并
    4.2.3性能改善
    4.3信道均衡
    4.3.1线性均衡
    4.3.2判决反馈均衡
    小结
    附注
    习题

    第5章蜂窝通信基础
    5.1概述
    5.2频率复用与移动性管理
    5.2.1蜂窝通信与频率复用
    5.2.2移动性管理
    5.3区群的概念
    5.3.1通过频率复用扩大系统容量
    5.3.2频率复用下的小区规划
    5.3.3六边形小区的几何结构
    5.3.4频率复用比
    5.4同信道与相邻信道干扰
    5.4.1同信道干扰
    5.4.2邻信道干扰
    5.5基站处的呼叫阻塞与延迟
    5.6扩大系统容量的其他方法
    5.6.1小区分裂
    5.6.2定向天线(扇区化)
    5.7信道分配策略
    小结
    附注
    习题

    第6章多址接入技术
    6.1无线小区中的多址接人技术
    6.2随机接人
    6.2.1Aloha系统
    6.2.2载波侦听多址接入(CSMA)
    6.3无冲突多址接人技术
    6.3.1FDMA
    6.3.2TDMA
    6.3.3CDMA
    6.4频谱效率
    6.4.1FDMA系统
    6.4.2TDMA系统
    6.4.3DS_CDMA系统
    小结
    附注
    习题

    第7章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
    7.1概述
    7.2呼叫接入控制(CAC)
    7.2.1优先权呼叫接入
    7.3切换管理
    7.3.1越区切换策略
    7.3.2越区切换的种类
    7.3.3设计问题
    7.3.4基于反馈的MAHO策略
    7.3.**P/MSC识别
    7.3.6分布图(Profde)
    7.3.7移动能力
    7.3.8移动性模型
    7.3.9群内越区切换算法
    7.4蜂窝网络的位置管理
    7.4.1IS-41的双层结构
    7.4.2Ss7网络与公共信道信令
    7.4.3位置更新、呼叫建立与寻呼
    7.5PCS网络的位置管理
    7.5.1覆盖方法
    7.5.2本地归属方法
    7.6流量计算
    7.6.1系统与流量参数
    7.6.2越区切换速率的计算
    小结
    附注
    习题

    第8章无线/有线网络互联
    8.1背景
    8.2移动IP
    8.2.1移动IP的运行
    8.2.2移动TP的本地归属
    8.2.3分级路由
    8.3因特网协议(IP)
    8.3.1IPv6与IPv4
    8.3.2移动IPv6
    8.4传输控制协议(TCP)
    8.4.1流量控制
    8.4.2改进的TcP
    8.4.3改进的UDP
    8.5网络性能
    8.5.1网络模型
    8.5.2移动性模型3
    8.5.3采用本地归属的切换延时
    8.6无线应用协议(WAP)
    8.6.1无线应用环境
    8.6.2WAP协议栈
    8.6.3WAP网关
    8.7移动adhoC网络
    8.7.1adhoc路由协议
    8.7.2评述
    小结
    附注
    习题
    附录
    缩写与首字母缩写词
    参考文献
    部分习题答案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