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安乐堂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安乐堂

  • 作者:高阳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ISBN:9787801487650
  • 出版日期:2005年04月01日
  • 页数:385
  • 定价:¥3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1487650
    • 作者
    • 页数
      385
    • 出版时间
      2005年04月01日
    • 定价
      ¥3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为长篇小说,讲述了明代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个皇帝的故事,颇富传奇色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曾经创作出《胡雪岩》、《慈禧全传》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作家高阳,再次出笔,为你带来又一精彩佳作——《安乐堂》:土木之变、南宫复辟、西苑遗恨,句句清婉,字字珠玑。
    文章节选
    **部 土木之变
    1
    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日,深夜。
    明月高悬、天街如洗,有人策马急驰;到得长安右门,滚鞍下马,左手牵缰,右手的马鞭“刷刷”地往门上乱抽;即时有个“旗手卫”的“又刀手”赶过来喝住:“你干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话没有讲完,他自己停住了;因为他已看清楚,这个满头大汗、气喘如牛、衣衫破碎的中年汉子,原来是个太监。
    “公公,”叉刀手问,“你怎么弄成这副样子?”
    那太监喘息未定,无法答话;大门上的一小扇小门,呀然而启,有个人厉声问道:“谁在这里胡闹!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
    “王将军,”叉刀手答说,“是里头的人。”
    这个“王将军”的官衔叫做“坐更将军”,职司宿卫;他此时亦已看出来是个太监,便放缓了声音问:“你这位公公,半夜闯**,为什么?”
    “有十万火急的大事,你让我进来!”说着,那太监从身上掏出一块铜牌,递了过去。
    这块铜牌,其实是半块——右面的半块;左面的半块,归坐更将军保管。他将右半块接到手中细看,正面是半个“西”字;背面的数码是五十二;随即转身到值庐中,找到另外半块,两下一凑,严丝合缝,清清楚楚地显出一个完整的“西”字——这是太祖高皇帝颁留下来,特准出入宫禁的“铜符”,分“承、东、西、北”四个字号,“西”字号只能进出长安右门。
    于是王将军启钥开门,“贵姓?”他问。
    “梁。”
    “看样子,梁公公是从前方来。”王将军突然喜动颜色,“想来御驾亲征,马到成功,梁公公是来报捷的?”
    不问还好,一问只见梁太监颜色大变,双泪交流,终于掩面失声;王将军与叉刀手面面相觑,脸色也都变得阴沉了。
    “王将军,”梁太监拿手背揩拭着眼泪说,“你快带我到内阁去。”
    这是快不了的事,内阁大堂在紫禁城东南角,重重宫门,处处请钥,到得内阁,一轮圆月,已将西下了。
    “老爷、老爷,有紧急军情。”
    在内阁值宿的兵部侍郎于谦,被推醒了;定一定神问他的伴当于成:“你说什么?”
    “有紧急军情。”于成答说,“是个姓梁的公公报来的。”
    于谦的一颗心,顿时往下一沉;紧急军情而由太监报来,大告不妙?“请梁太监进来!”他连靴子都顾不得着,随手披了件衣服,赤足迎了出来。
    “于大人,”泪流满面的梁太监声音发抖,“万岁爷落在也先手里了!”
    于谦大吃一惊,急急问说:“在什么地方?王司礼呢?”
    “在土木堡;王司礼死在乱兵当中了。”
    这是指掌司礼监王振,权势之盛,为汉朝十常侍以来所未有;二十三岁的皇帝尊称之为“先生”而不名,不仅言听计从,而且情如父子。一个月以前,蒙古瓦剌部落的酋长也先,入寇大同;王振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亲征,命皇帝惟一的胞弟郕王留守。文武百官由吏部尚书王直领头谏劝,王振不听;诏下五日,领京营兵五十余万,自京师出发,勋臣外戚、宰相、尚侍、翰林言官,扈从过半,几于倾国而出,而不过一个月的工夫,竟会“一败涂地”!
    “一败涂地到什么地步呢?”
    “死的人不知其数。”梁太监忽然变得兴奋起来,“在万岁爷身边服侍的人,有一个浑身中箭,像只刺猬;万岁爷丝毫无伤。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于大人,你看圣旨。”
    ��说“圣旨”二字,于谦急忙站了起来;命于成取来衣冠,穿戴好了,方始面北而跪,捧着梁太监贴身所藏、污水浸润、皱得不成样子的一张纸,细细辨读。
    只看了头一句“急谕怀来守臣”,于谦便即问说:“是谁代笔?”
    “锦衣校尉袁彬。”梁太监答说,“万岁爷派我到怀来投书;那里的人说:万岁爷交代的事,他们办不了。只有把圣旨送进京来,请列位大人遵旨。”
    是什么事“怀来守臣”办不了?于谦急忙往下看去:“朕现居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营中,尚能以礼相视。彼辈意在金帛,望即尽力筹措巨资,火速运送前来;餍彼之望,期可脱困,切切!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月初上时,命锦衣校尉袁彬代笔。”下面署一个“镇”字;皇帝是“祁”字辈,御名“祁镇”。
    “这得赶紧处置!”
    于谦站起身来,在书桌后面坐下,照内阁与司礼监行文的通例。写了一道文书,扼要叙明土木堡兵败、皇帝蒙尘,以及这道上谕的来历,请转奏皇太后,或启上监国。受文的人是资格在王振之上,而权势不及的司礼监提督太监金英。
    “你赶紧逐门传递,”于谦将连同上谕在内的一个封套,交给犹在待命的王将军,“把这道文书,送交司礼监金公公。要交代清楚,不得片刻迟误。”
    不久,听得深宫中隐隐传来哭声;哭声越来越高,直到黎明。
    2
    为了赎回皇帝,皇太后特命开贮藏金银宝货的“内承运库”,拣选蒙古部落喜好的金珠重宝,装满了八个箱子;此外哭肿了双眼的钱皇后,亦罄其所有,包括她白海州娘家陪嫁来的首饰及金银器皿在内,装了两箱子,一起当作名为犒赏的赎金,由太常寺的提督四夷馆及行人司,各派干员,在兵部特遣的精骑护卫之下,星夜出居庸关,过怀来卫,一路打听也先的踪迹,终于在大同遇到了。
    也先是前**八月廿三,挟拥皇帝到达大同城下的。也先命袁彬与守城的都督郭登,城上城下,遥遥相语,说也先有话,只要有大批金银送来,他就可以将皇帝放回来;同时要求开城放他进去面谈。
    郭登的回答是,金银没有,城亦不开。皇帝深为不悦,命袁彬传旨:“我跟郭登是至亲,何以如此见外?”
    原来郭登的曾祖父名叫郭山甫,与太祖是小同乡,亦是凤阳人,精于相法;他的子女很多,独独说他的老二郭兴、老四郭英,将来会出将人相。郭兴与郭英想不出在蒙古人统治的天下,饱受歧视的汉人,如何得以出将人相?只以父亲这么说,就算妄言,亦只好妄听。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春天,在皇觉寺当和尚的太祖,由于定远人郭子兴起兵,而元将彻里不花不敢攻郭子兴,只以俘良民,诬以为盗而邀赏,看着祸将及身,彷徨无计,在菩萨面前卜卦问去留,那知留既大凶,去亦不吉;因而思量:“莫非要我举大事?”这一卜居然大吉大利;太祖由此下定决心,去投郭子兴。
    路过郭家,日暮术窗;郭山甫一见惊喜,太祖的面相,既丑且怪,头顶矗起,颧骨高耸,鼻尖下巴,皆往上掀,而郭山甫认为这在相法上名为“五岳朝天”,贵不可言。
    “我说你们将来能够出将入相,”他向郭兴、郭英说,“就因为你们命中得遇这样一位贵人。”
    于是他命两子随同太祖去投军,后来果然都因汗马功劳而封侯,一个是巩昌侯;一个是武定侯。两侯之妹亦侍太祖,封为宁妃;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崩,太祖不复立后,宁妃曾摄中宫事,直至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
    武定侯郭英的子女,比他的老祖宗郭子仪的七子八婿还要多,有十二子、九女,其中一子尚太祖第十二女永嘉公主;两女一配皇十五子辽王;一配皇二十四子郢王;有个孙女,也就是郭登的堂姊,为仁宗贵妃,所以皇帝说他跟郭登是至亲。
    但是,郭登怕城门一开,也先乘机进攻,因而答奏:“臣奉命坚守大同,不敢擅自启闭。”
    袁彬怒不可遏:“郭登,你无父无君,我跟你拼了!”说完,打算一头撞死在城墙上。
    这是故意作出剧烈的举动,以激郭登;果然有效,城头放下一部软梯来,让袁彬上城。一见抱头痛哭,然后会同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及逃人大同的官员一起商议,决定由郭敬捐出私财两万银子,连同库藏龙袍及其他服御等物,出城进献皇帝。郭登另具深心,回城召集勇士七十余人,密谋夺回皇帝。
    第二天,京城送来的十箱珍宝到了,也先自然笑纳;但对送回皇帝一事,不置可否。到得半夜,下令拔营,带着皇帝往北走了。
    由于不断有扈从官员脱险回京,兵败的真相,逐渐明白,自七月二十出京后,第二天宿营龙虎台,军中夜惊,是不祥之兆,便有人担心出师不利;二十三日出居庸关,经怀来卫西行;二十七日抵达宣化府,连日风雨,人心惶惶,随驾诸臣,纷纷上表,请求驻跸宣化,而王振不许。八月初一到了大同,兵士乏粮,僵尸满途;兵部尚书邝埜奏请回跸,当然也是白说。
    但是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话,在王振认为是自己人的心腹之言,听进去了。郭敬告诉王振,也先所部,强悍无比,京营虽众,未必便能取胜。王振有些害怕了,决定回銮;大同都督郭登跟扈从的内阁学士曹鼐与张益说:车驾应入紫荆关,往东八十里便是易州,稳捷可靠。但王振是山西蔚州人,要请皇帝临幸他的故乡,以便夸耀乡里。因此原来应该往东南的行军方向,改成直指正东。
    时值秋收将届,数十万大军践踏田地,哪里还有收成之可言。王振一看要挨乡人的骂了,赶紧改弦易辙,仍旧取道宣化府,就这样一耽误,警报来了。
    八月十三日驾至怀来以西的土木堡。邝埜上奏说,此去怀来二十里,请车驾疾驱入关,以重兵殿后,可保无虞。奏上没有消息,邝埜一打听,原来王振预备带回家乡的辎重一千余辆车子,尚未到达,需要等待。
    其时太师成国公朱勇带领的前锋三万人,已经跟也先交了锋,大败而溃。此是何时,不顾万乘之尊,而重千乘辎重?邝桂直叩行宫,当面奏请。
    王振大怒:“你这个书呆子,懂什么军事?”他厉声呵斥,“再乱说话,杀掉你!”
    “我为社稷生灵,你别拿死来吓我!”邝埜亦抗声回答,“我不怕死。”
    他虽不怕死,无奈王振不听;喝一声:“把他弄出去!”顿时有几名第二天八月十四,也先已经迫近了;这时王振才发现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土木堡是高地,掘井深到两丈,尚不及泉,人马皆渴,而十五里外的一道河,也就是惟一的水源,已先为也先所占,怎么办?
    于是思量夺围,而也先已从土木堡旁边,一处名为麻谷口的地方入侵,都指挥郭懋守住谷口,激战终夜,到了第二天中秋佳节,居然出现转机,也先派了使者来谈和。
    皇帝欣然同意,特召翰林学士曹鼐至御前写好谈和的敕书,遣派两名通事,偕同也先的使者回去复命。
    就在这时,王振下令移营向怀来进发,刚刚越过壕沟,也先所部,挥舞着长刀,呼啸而至,声震山谷。又饥又渴的京营兵,丧失斗志,已非一日;争相逃命,自相践踏,尸上叠尸,血流成河。
    将相大臣殉难的,除了入阁掌机务的学士曹鼐、张益以外,还有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刑部侍郎丁铉、工部侍郎王永和;右副都御史邓棨;五品以下的官员,不可胜数。但突围脱险的大员,亦复不少;礼部侍郎杨善,便是其中之一。
    此人字思敬,是京城中的土著;十七岁那年中了秀才,适逢“靖难之变”,以参与守城之功授官,永乐元年改为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掌管庆典朝仪,所以序班这个从九品的官职虽小,却能常近天颜;杨善长身玉立,风仪极美;音吐洪亮,举止漂亮,所以每每为成祖所瞩目,循序渐进,一直升到鸿胪寺正卿;前几年升为礼部侍郎,但仍旧兼管鸿胪寺。
    死里逃生回到京城,杨善**个要看的人是于谦,因为邝埜既已殉难,兵部便是于谦当家;明朝的兵部权重,尚书别名“本兵”,既理军政,亦掌军令,“本兵行边”,遇有不称职守的将帅,可以就地撤换。如今六师倾覆,大敌当前,长驱而入,直扑根本之地,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于谦的责任极重,杨善觉得有将在前方的所见所闻告诉他的必要。
    这一夕深谈,使得于谦知己知彼,获益匪浅。但谈到王振的跋扈妄行,于谦忍不住发问:“他人还则罢了,莫非英公亦不能制他?”
    “英公”指英国公张辅,他的父亲叫张玉,在元朝便是军政*高长官的“枢密知院”,元亡以后,在沙漠中待了十八年,归顺明朝,从五品的副千户干起,逐渐变成燕王麾下的大将。燕王得以成大事,文的靠做了和尚的姚广孝;武的便靠张玉,不幸中道捐躯,阵亡在山东东昌府,年五十八岁,燕王痛极而泣,即位后追赠张玉为荣国公;仁宗洪熙元年加封为河间王,张辅便是他的长子。
    但张辅之贵,是靠他自己的战功;燕王即位为帝后,封侯安伯;永乐三年进封为新城侯;四征交趾,进封英国公。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加官“太师”,威震中外;这样一位四朝元老,对王振竞不能发生制衡的作用,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英公之不能制王振,已非一日之事;倘或能制,根本就不会有这一次的‘北狩’了。”北狩是皇帝亲征,连番不利以后,才流行起来的名词;杨善唤着于谦的别号又说:“廷益,你要想到,英公的独子才九岁。”
    于谦憬然而悟;张辅这年七十五岁,一子早经夭折,直到六十七岁,他的侍姬方又为他生子,单名为“懋”,懋字有多种解释,张辅取“懋而允怀”之义,表示喜悦;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可以推断张辅这几年能制王振而无所作为,是想到年逾古稀,去日无多,而独子方幼,如果与王振结了怨,怕他将来会报复。这使得于谦想到了杨士奇的往事,不由得长叹了。
    “唉,朝廷柱石都以家累而累国,若非杨文员跟英公养痈贻患,何至于有**!”
    杨善将他的话细想了一会,方始明白。自永乐以来,号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历事四朝,贤相当权,国泰民安;宣德十年正月,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帝即位,王振越过他的前辈金英,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日形跋扈。其时训政的是太皇太后——仁宗皇后张氏,有**御便殿召见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氵荧),向侍立在旁的小皇帝说道:“这五个人是先朝所留给你的,凡事你要跟他们商量;他们不赞成,你就不能办。记住没有?”
    皇帝跪下来答一声:“记住了。”
    目录
    **部 土木之变
    第二部 南宫复辟
    第三部 西苑遗恨
    编辑推荐语
    作家杨明先生曾写道:“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高阳的历史小说不仅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而且擅编故事、注重墨色五彩,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一生著作一共有九十余部,约105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