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全国有近25%的耕地种植水稻,稻谷约占全国年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但每年由于稻作病害的发生危害,减产达10%~15%,且严重影响稻米的品质,因此绝不可放松对稻作病害的研究和**。
全球已知有稻作病害近100种,我国已记载70余种:真菌性病害50多种,细菌性病害6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11种,线虫病害4种;其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有20余种。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是广西水稻的“四大病害”,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损失严重。我国对稻瘟病、白叶枯病主要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纹枯病则运用保健丰产栽培技术和结合药剂**的策略,均收到了比较满意的减灾保产效果。但由于它们发生流行规律复杂,对环境因子的作用较为敏感,加之稻瘟菌易发生变异,品种抗病性亦常随之丧失,药剂**白叶枯病的效果还不很理想,而纹枯病的**效果往往受控于天气变化,且未有较抗病品种,细菌性条斑病缺乏高抗品种且易受台风雨的影响,**难度大,所以,上述病害仍将是今后主要的研究和治理对象。
水稻恶苗病是以种传为主的病害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基本控制其为害,但随后由于品种和栽培制度都有较大的改变,在不少稻区此病又有所回升,局部地区受害甚烈。与此同时,花器病害如稻曲病和稻粒黑粉病亦日趋普遍发生,使产量下降米质变劣,后者在杂交稻制种田的不育系中,病重的可导致多达8成的稻种损失。此外,稻根线虫病和稻菌核秆腐病也常有发生,以及杂交稻后期的叶鞘腐败病、云形病和叶尖枯病等,应加强对这些病害发生动态的监测。
水稻病毒类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所致的稻作病害,迄今我国已报道11种,其中黄矮病在20世纪50~60年代曾在我国南方稻区多次发生成灾,其后报道瘤矮病、普通矮缩病和橙叶病等在华南一些稻区的某些年份发生为害。此类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是原因尚待查明的间歇性和暴发性,故需继续加强对此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和预测**的研究,以免突发流行时措手不及。
另一类病害如赤枯病、条叶枯病、胡麻斑病及烂秧等,则常在土质或肥力较差、栽培管理不良的稻田造成危害,应区别病因,对症施治。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景象万千,气候资源更复杂多样,如黑龙江省北部全年无夏,海南岛则长夏无冬,淮河流域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南部终年如春等等。由于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千差万别,与之共生共存的生物物种种类及其所占比例亦随之而异。病原物是自然生态系统天然成员之一,植物病害是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
20世纪50年代以来,原北京农业大学和原浙江农业大学编写的及原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全国统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先后出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无教学用书的窘境。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所造成的作物病害多样性复杂性的现象十分突出,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用书问题,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解决。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展迅速,植物病理学及相关学科中不断涌现出新成果新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植保科技的防灾保产作用。近年我国加入WTO,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地都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广西而论,目前甘蔗种植面积已达800万亩以上,优质烟叶发展迅速,并正大力推广种植质优价高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如龙眼、荔枝、香蕉、杧果、菠萝、番木瓜、台湾青枣和广西特产罗汉果等。同时积极建设面向全国的无公害优质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部分产品已远销国外。南方沿边省、区亦同此趋势。可以想见,上述作物成规模种植后,或迟或早,将会出现相应的病害问题需要解决。实际上柑橘溃疡病、黄龙病;香蕉病毒性病害、叶斑病;龙眼荔枝炭疽病、鬼帚病;荔枝霜疫病;卡亡果炭疽病、蒂腐病;葡萄黑痘病;柿炭疽病;甘蔗鞭黑穗病、风梨病及某些蔬菜上的疫病、叶斑病、霜霉病、萎蔫病等等,已经或正在造成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