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林徽因讲建筑
QQ咨询:
有路璐璐:

林徽因讲建筑

  • 作者:林徽因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801953131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01日
  • 页数:449
  • 定价:¥56.8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1953131
    • 作者
    • 页数
      449
    •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01日
    • 定价
      ¥56.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在圣哥特式建筑的研究中,19世纪英国**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普金(A.W.N.pugin)阐明了结构理性主义原理,认为哥特式建筑明晰而富有逻辑的结构体系体现了自然界的有机性以及宗教的真理,是*理想的建筑形式。他对建筑折这一评价标准被后来许多**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所采纳,成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西方建筑批评的主流思想。

    林徽因受西方建筑学术熏陶,也沿用结构理性主义分析中国建筑,从而延续了西方近代建筑批评的结构理性主义传统。她根据结构表现的效果,把中国建筑发展分为豪劲的隋唐时期、醇和宋辽金时期及羁直的明清时期。

    她借助西方所通行的结构理性主义的评价标准来审视中国建筑,从而回应西方学者和近代中国对现代建筑的向往和公众对中国建筑的贬斥态度。以此为基础,赋予中国建筑一个在世界建筑体系和现代建筑条件下应有的位置。试图证明,中国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哥特式建筑这两个西方*重要的建筑体系一样,也是高度发达的建筑体系。
    文章节选
    **讲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中国建筑为东方*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两系——印度及阿拉伯(回教建筑)——享寿特长,通行地面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高成熟点。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多掺杂外来影响,而在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常发生根本变化,或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盛期中或在其后……
    目录
    出版前言

    **讲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第二讲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讲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第四讲 中国建筑之结构

    第五讲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第六讲 北宋、辽、金建筑简史

    第七讲 城市新建筑之有益借鉴

    第八讲 中国建筑彩画略谈

    第九讲 中国建筑彩画绘制意见

    第十讲 和平礼物

    第十一讲 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

    第十二讲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第十三讲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第十四讲 我们的首都

    第十五讲 平郊建筑杂录

    第十六讲 平郊建筑杂录(续)

    第十七讲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第十八讲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第十九章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第二十讲 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

    第二十一讲 对苏联城市重建计划之体会

    林徽因年表
    编辑推荐语
    英国**建筑史家福格森(James Fergusson)说:“中国建筑和中国的其他艺术一样低级。它富于装饰,适于家居,但是不耐久主,而且完全缺乏庄严、宏伟的气象。”还说:“中国建筑并不值得太多的注意。……事实上,对他们来说,色彩比造型更重要。……在艺术的低层次上做到这一点虽毋庸置疑,但对于高层次的艺术来说,则另当别论。”

    另一位英国**建筑史家弗莱彻尔(Sir Banister Fletcher)认为欧洲建筑是“历史的建筑”,而中国建筑是“非历史的”,它的装饰设计“往往超过了其他方面的考虑”,不是黑格尔式“**精神或理念”的体现,故应排斥在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之外。

    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与写作,从一开始就可以被视作是对福格森和弗莱彻尔观点的反驳。她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明显针对他们说:“……因为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仍呈现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错误观念*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

    她一直都在找寻“中国风格”与“中国建筑”,找寻这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的位置,打破西方建筑批评理论框架的“话语霸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