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社会体育专业知识概述
从学生跨人大学**天开始,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学这门课程有什么用?怎么才能学好这门课?
(一)关于课程
大学里的学习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包括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课程是围绕某个培养目标的所有教学内容,是教育过程中*主要的形式,学生主要是通过课程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课程是一种形式,可以理解为系统化的知识。
(二)关于知识
知识在来源上决定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知识是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经验,是学校课程的重要来源。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1997)对知识的定义为,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总之,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这就是广义的知识概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如下四种:①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②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③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④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其中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即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原理方面的理论体系,可称为狭义的知识概念。
(三)课程、知识与工作技能的关系
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我们可以通过图2-1来分析一下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知识和工作技能之间的关系(图2-1)。
每一个院系都会制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方案中会明确说明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在培养规格中会列出本专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方案中会有详细的课程设置表,学生通过四年的课程学习来掌握培养规格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修读的学分来进行毕业考评,一般四年要修读150~180学分(各个学校学分设置不同),课程分为公共课(必修和选修)、基础课(必修)。 社会体育专业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体育的快速发展,顺应国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结合自身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专��。1994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试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正式把社会体育专业编入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截至2007年,我国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有两百多所,在校学生约4万人,开办学校涵盖了体育类、师范类、工科类、文科类以及农林类、医学类和矿业类等不同门类的高等学校。短短的十余年,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这并不能掩盖不少办学单位在培养目标、办学思路、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指导就业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本书以独特的思维和前瞻性的视角,力图让读者认识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熟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途径与条件,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书中大量鲜活生动的真实案例所提供的从业经验与教训,其价值可能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9章及案例8个。特点在于结构新颖、内容创新、针对性强、案例真实,突出了自学的可操作性。
本书编写成员汇集了全国多位在社会体育专业领域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湖北大学的石岩、刘勇,华南师范大学杨忠伟任主编,副主编为何颖(绵阳师范学院)、易钦仁(湖北大学)。参加编写的人员及分工如下(以章节先后为序):华南师范大学杨晓生、集美大学赵克(**章);华南师范大学杨忠伟(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二节);湖北大学刘勇(第四章**节、第六章第四节);湖北大学石岩(第四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三节);福建师范大学陈融(第五章),绵阳师范学院何颖(第六章**节);湖北大学易钦仁(第七章);湖北经济学院兰自力(第八章)、上海师范大学曹可强、王国红(第九章)。案例由湖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提供,*后由石岩、刘勇、易钦仁、赵立(首都体育学院)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