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母亲》叙述的连锁切断,追求经验面的交错玩味,利用光影意味及律
动的复叠来获致内在的应合。《*快乐的事》去枝叶,留*纯粹的一刻。但
小说的起源总是和讲故事有关,《母亲》那种微妙的结构用诸短篇则可,用
诸长篇的作品则不易(其实是无法)取得“**的应合”。譬如“反小说”的
法人Robbe-Grillet的长篇小说,则太注重经验面的交错玩味,许多场景虽
然有“自身具足”的美,与小说里**的主观经验(至于每一印象,每一场
景别具的主观经验不在此限)往往没有应合。问题还是在小说里所无可逃难
的“叙述上”的问题。短篇易于应用诗的结构(反过来说,真正的长诗——
假如这个时代还能写长诗的话——也必须借助于“叙述”),长篇则还须依
赖某种程度下的叙述形态。至于《*快乐的事》,从某个角度看来,是很像
一首散文诗的意味——譬如一刻问突然的悟。但《*快乐的事》是可一不可
再的,如果有一本集子全是这种作品,读者会将之拨入另一种文类,近于叙
述性的,或称之为“小小说”,近于意象交错的玩味的,或称之为“散文诗
”(散文诗到底是个交配种,所以有人甚至会称之为诗以示区别)。
《母亲》和《*快乐的事》,虽然都是很美好的作品,但这种技巧只能
融人长篇作品的片断里,所以也终究没有解决了王文兴的困惑。现在的问题
在:(一)如何在传统的叙述方式里暗藏主观经验。(二)如果为了叙述上的需
要而牵及许多外象的呈露时(在较长的短篇里尤其无法避免),如何可以将之
粘在一起,而不必使每一个人外象都射人内心世界。(射入内心世界的是粘
在一起的一组外象所形成的气氛。)这自然就触及所谓个人的独特风格的问
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午》虽然比《母亲》早写,却是王文兴小说里*
重要的转机,它给后来的作品铺下了路。我们现在看看《下午》里的发展层
次,然后再拈出其表现上的问题。
P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