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批评家在新形势下用后现代主义重新装备了“意识形态批评”方法,对媒体文本进行批评性的解构。另一些批评家则把后现代主义看成是左派政治过时的标志。豪尔·福斯特辨别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种种对立的政治倾向,指出了其中新保守主义、反现代主义和批评性的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区别。他倡导一种后现代的“抵制性文化”,它不仅是对体制化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是对“虚假的革命后现代主义叙事”的一种对抗性实践。
第三世界和后殖民主义批评
第三世界和后殖民主义影视批评是一个把第三世界**的电影和电视置于其文化和政治以及其后殖民身份等背景中的批评方法。第三世界电影批评的奠基之作是弗尔南多·索伦纳斯和奥克泰维尔·杰体诺那篇广为传译的论文《走向第三种电影》(1969),副标题为“发展第三世界解放电影的笔记和实验”,文章谴责了使拉丁美洲从属状态合理化的文化殖民主义。第三种电影的宣言提出了一种另类的、独立的、反帝国主义的电影,更强调战斗性而不是作者的自我表达和消费者的满足。第三世界主义的宣言不仅把他们的新电影和好莱坞对立起来,也和他们自己**的商业传统对立起来,把它们看作是“资产**的”、“异化的”和“殖民化的”。第三世界批评关注以下问题,它们包括:电影如何能够*好地表达民族所关心的问题?社会经验的哪一部分被电影所忽视了?如何制作和在财政上资助进步的、民族的电影?对老殖民地、新殖民地和新近独立的**,什么样的电影策略是*适当的?独立制片人的任务是什么?在第三世界的电影中,作者和作者主义占有什么地位?在抵制好莱坞的控制方面,**应该起什么作用?第三世界电影如何能够占领它们的国内市场?什么样的发行策略是*有效的?什么样的电影语言是*适当的?制作方式和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三世界电影应该效仿第三世界观众已经熟悉的好莱坞的连续性原则和制作价值吗? 中国入世将为电影电视发展史翻开崭新的一页。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影视从美学观念、艺术语言等领域率先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的**步的话,那么今天,这一步伐将在影视制度体系、经济体系、科技体系等纵深领域向着更高层次继续迈进。对于21世纪的中国影视业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影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影视科技的进步将更加迅猛,影视市场将更加开放,市场主体也将更趋多元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日益激烈的资源竞争、人才竞争和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么,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新的局面,中国的影视高等教育将如何应对呢?
一
影视教育是电影电视产业发展到相当程度时的产物。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反映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实践,而作为一种制度形态,它又以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支撑乃至左右着影视业的进步。高素质的人才是电影电视繁荣的基础,这一点已被历史和无数影视大国的经验所证实。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英、法、意、日等国的电影电视教育开始在大学中得到普及,使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成为这些**电影电视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以美国电影为例,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崛起的“新好莱坞”代表人物,如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史帝汶·斯皮尔伯格、奥立弗·斯通等,大多毕业于**大学的电影系科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