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对封建复古主义者、封建复古派的斗争和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 “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中国现代文学以一九一七年的文学革命为开端。从此,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学终于被中国现代文学所替代。“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在“五四”前几年就开始酝酿,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和**的根源。 “五四”文学革命,它是旧民主主义文学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但又同旧民主主义文学革命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十九世纪末叶,伴随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些开明的地主**和资产**的改良主义者,为了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强烈要求改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积弊。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就是这些民主变革要求的具体表现。他们��西方**寻求真理,向中国介绍西方资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严复翻译的达尔文进化论(《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原富》)、穆勒的形式逻辑(《名学》)、孟德斯鸠的社会学(《法意》)等,在知识分子中颇有影响。此外,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等,评论时政,译介外国政事和著作,提倡文学改良。当时,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等,对读者产生过巨大影响,使中国人**接触西方资产**文学。与此同时,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等人倡导“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和“小说界革命”等,都试图在文学形式上有所改良和革新。这时出现的被称为“谴责小说”的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等,都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败,表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资产**改良主义运动起过配合作用。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革命派积极倡导文学革命,章太炎以及柳亚子等南社作家的作品,当时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由于资产**的软弱性和反封建的不彻底性,这些文学改良运动都先后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它为“五四”文学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