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及特征
**节 服务和国际服务贸易
一、服务
(一)服务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服务一般是指提供非实物形态的经济物品。经济学《辞海》中定义为:服务“亦称劳务,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把服务看做以提供活劳动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要并取得报酬的活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提出:企事业服务,“指的是研究与开发或管理职能的外在部分过程,服务���被看成延伸到零售业、银行业、保险业等活动以及同公共和私人相联系的政府非市场活动”。人们一般认为服务是相对于有形产品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对这一概念的探讨是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而逐渐展开的。
古典经济学家*早对服务及服务业进行了探讨。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无形产品(服务)同样是人类劳动的果实。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巴斯夏在其名著《经济和谐论》中提出,“这(劳务)是一种努力,对于甲来说,劳务是他付出的努力,对于乙来说,劳务则是需要和满足”,“劳务必须含有转让的意思,因为劳务不被人接受也就不可能提供,而且劳务同样包含有努力的意思,但不去判断价值与努力是否同比例”。①巴斯夏在这里明确了两点:一是服务需要交换;二是服务等同于劳动(努力)。这实际上就是认为服务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特征。英国的经济学家西尼尔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中指出:就政治经济学而论,进行生产是促使现存的、一些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于这一变化的发生,或是由此造成的结果,可能转换某些事物,这一变化的结果是产品。产品分成两类: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或者说是商品和服务。那么,根据什么理由作这种区分呢?西尼尔的回答是:把服务这个词应用于促使事物现有形态发生变化的动作,把商品这个词应用于所变化的事物,使产品这个词包括商品和服务两者。西尼尔从服务是一种生产活动原则出发,进一步认识到服务的产生是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应北京大学出版社之约,长期工作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科研**线的多位教师编写了这套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这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对于特色专业建设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作为一条基本国策得到了贯彻,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施扩大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基础保障,在以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校的同行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心血成果凝结在已出版的各类教材之中,尤其是一些知名高校专业教师所出版的教材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支撑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基石,我国几代对外经贸战线上的领导和专业人员都是在这些教材的武装下走在对外经贸事业*前沿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当今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涉及的领域和问题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和专业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本专业人才在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运作技能三方面能够更好地结合,成为一名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