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年职业心理研究概论
本章在考察了当前职业心理研究的现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青年职业心理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青年职业心理是一个静态-动态相整合的二维结构,初步建立起青年职业心理的结构体系。**节 青年职业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青年期、职业、职业心理与生涯发展
为了便于阐述和理解,首先需要对研究对象涉及的青年期、职业、职业心理和生涯发展等几个概念进行界定与说明。
(一)青年期与职业
青年期的划分常以年龄为标志。目前,西方许多**以11、12岁至21、22岁为青年期,其下限较低。国内心理学家朱智贤在所著《儿童心理学》中,把ll、12岁至14、15岁定为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4、15岁至17、18岁定为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17、18岁至25岁定为青年晚期。青年心理学家张增杰将15、16岁至17、18岁定为青年初期,17、18岁至2l、22岁定为青年中期,23、24岁至27、28岁定为青年晚期。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国内的划分下限较高,而上限也较高。那么青年期如何确定才合适呢?我们认为有几点情况需要考虑:①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身体发育加速,心理发育后延”现象。②国内学者虽然在青年期前划出了一个少年期,但实际研究中常常用青少年笼而统之。在引用西方青年心理研究的材料时,并未严格区分和说明其对��相当于我国的少年期还是青年期。③国内的学校制度和青年职业心理研究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我们认为宜将青年期下限适当提前,即把青年期的全距定为12、13岁至27、28岁,整个青年期又可以分为青年早期(12、13岁至15、16岁)、青年中期(16、17岁至21、22岁)和青年晚期(22、23岁至27、28岁)。青年早期大致与青春发育期相对应,青年中期主要是接受高中教育和中高等职业、专业教育,青年晚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趋于成熟,陆续开始职业生活,并逐渐进入成年期(张进辅,2002)。由于青年期的划分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此,我们要了解以年龄分期的相对性,在研究青年心理时要综合考虑确定青年期的各种因素,而不致过多地受具体年龄的限制。
“职业”这个术语在我国古来有之,其基本含义有:①官事与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②职分,应作之事;③职务,职掌;④事业。其中的“职”字,有“社会责任”、“天职”、“权利与义务”的含义,而“业”这个字,则有以某些特殊的技能“从事某种业务”、“完成某种事业”的含义。可见,职业一词*初是从个体与社会交互关系中的个体角度着眼
…… 当前,我国新一轮就业高峰已经来临。每年新增长的劳动力、社会待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4个方面合在一起,构成了就业的严峻形势。这种形势以及今后社会发展的趋势,都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青年的就业,将会呈现完全以市场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业为主,以素质能力为竞争之本的趋势。
此种形势下,青年朋友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有关人员仅仅是了解职业市场这一个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对青年自身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其中,青年职业心理的发展、特点和演变是青年职业发展、变动和选择的关键因素,应该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
职业心理研究的心理测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心理学尚处创立阶段的20世纪初期,闵斯特博格(Mtlsterberg Hugo)就将心理测评的方法运用于职业选拔和培训。在同一时期,美国人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更是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职业指导运动(vocational guidance movement),心理测评是其主要的研究手段。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迄今,职业心理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应用也非常广泛。
我国的职业心理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多年来学者们对职业声望、职业评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进行了不少调查研究,笔者也曾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多次进行过实证调查。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仍然相当不够,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比较性。为了对推动我国青年职业心理研究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笔者领衔申报了西南大学**级**学科建设基金研究课题《当代中国青年职业心理特点与测评》,以期准确研究和测量我国青年职业心理的形成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青年职业心理演变的轨迹和规律,并对青年职业心理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作出有效的预测。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探索科学、准确地测量和分析评估青年职业心理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心理测量学原理和技术编制标准化问卷量表及相关软件。本书就是这项研究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