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旅游公共关系主体概述
在分析旅游公共关系行为主体时,首先要分析旅游组织自身的性质、类型、特点及与客体共处的社会环境。
一、旅游组织的构成
(一)旅游组织的类型
各种类型的旅游组织为旅游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柱,也是旅游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同时还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旅游组织。
1.旅行社
自从1841年世界**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诞生,旅游成为世界性的社会活动以来,在旅游行业结构中,旅行社一直是旅游业的龙头行业,它对旅游行业中的其他行业组织起着强烈的带动或制约作用。旅行社的主要功能就是组合和销售旅游产品,即设计和出售旅游线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多由旅行社进行组织和安排,从而使其他有关行业的旅游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旅游者所消费。
2.饭店
饭店也称酒店、宾馆,饭店和旅社是旅游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餐饮、住宿、娱乐和社会交往等提供条件,既能满足旅游者物质上的需求,也能满足广泛的社会公众的精神和物质综合需求。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饭店度过的,饭店还成为社会名界经营活动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30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其过程是艰辛的,其成就也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是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探索性发展期,这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局是该时期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当时联合国内八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早的旅游系或者旅游专业。第二阶段是1989年至1995年的7年成长性发展期,这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培育阶段。该时期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旅游业对人才的需要和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加速的旅游产业化进程引起了各地政府和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抢手”则进一步增强了高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信心。第三阶段是从1996年至今的规范性发展时期,这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熟阶段。该时期我国旅游业国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的扩大,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一方面开办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教材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建设。
然而,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到的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清晰、在教学培养模式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套实用型的系列教材,并期望在下列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成绩,为推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