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和谐
论题阐释
和谐是一种融洽的氛围,和谐不是相安无事、互不影响、死气沉沉、无所作为,和谐是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现代社会的和谐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的和谐。和谐让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整洁优美的环境;和谐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情;和谐让我们拥有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和谐让我们拥有和平的世界、让我们享受发展带来的喜悦。创造和谐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论点
和谐社会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善待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造和谐要从身边之事做起。
和谐需要宽容和理解。
和谐带来机遇和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
人类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无节制的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给人们带来健康向上的生活。
个体与团队相互配合,才能造就和谐之美。
和谐不是口号,和谐需要落实到行动上。
名言
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们的心灵变得和谐、心满意足。——别林斯基
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毕达哥拉斯
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罗曼·罗兰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谐之神的巨大神庙。——伏尔泰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身体健全,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闻一多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赫拉克利特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
那些年轻时没有在内心和谐中生活的人们,以后会像一只长腿老苍鹭一样悲伤地站在没有鱼的湖边。——佚名
论据
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谢延信,用*真挚的亲情渲染了家庭的和谐。
谢延信,本姓刘,小名“亮”,大家称他“老谢”。河南省滑县人,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公司的职工。1974年,新婚一年的妻子生下女儿后因产后风不幸去世,他用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承担起照顾亡妻的瘫痪在床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和呆傻妻弟的责任。为使老人放心,他改姓为谢。32年来,谢延信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身上,多次拒绝组建新的家庭,直到丧妻10年后,才与志同道合的同乡谢粉香结合。2003年,谢延信因脑出血落下了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他便让妻子来焦作共同照顾前妻一家。
谢延信践行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幸福和健康。2006年他以**名的成绩,入围“寻找感动中国十大矿工”,入选“中原二十四孝贤”,获得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特别奖。
和谐产生美
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人员前来游览。
一位**人员在禅园里走了一遍后说:“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漂亮的庭园。”他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 “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绮丽的石头。���建筑师听完,马上叫人将这块*绮丽的石头搬走。他诧异地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无瑕了。”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当我们在团队生活中力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之时,可曾想过,这正是破坏和谐之美的行径。
和谐庐山
2007年的“五一”当天,庐山雨后放晴,云蒸雾绕,变幻莫测的绮丽景色令中外游客惊叹不已。一位来自上海的老人黄明在游完锦绣谷后,感慨万分地告诉记者: “庐山太美了,不仅自然风光很美,而且旅途环境也非常好,秩序井然,美丽清洁,在这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们在庐山各景区看到,交警在忙碌地指挥交通,秩序井然,各景区看不到烟蒂、矿泉水瓶等垃圾,整个庐山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庐山管理局的同志说,庐山实施了“煤改电、油改电”工程,实现了“无烟山”的目标,垃圾袋装率和上门收集率都达到****。自然环境变美了,庐山的人文环境也在不断提升, “诚信服务行动”“游客满意就是我*大的幸福”“万人诚信宣誓”等活动,规范了导游、营运司机、餐饮服务人员等的行为,使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中外游客在庐山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吃得放心,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据统计,“五一”当天,庐山接待游客1.38万人,同比增长3%。
野生动物的天堂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在加拿大决不仅仅是宣传口号。春秋季节,野兔常到居民的家门口观光,却不怕人们接近它;野鸭大摇大摆地横穿马路,汽车都要停下来让着它;松鼠蹿到人的跟前,没有人会伤害它;鸟儿飞到游人跟前,游人会耐心地给它送食。这些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场景在加拿大随处可见。因此,说加拿大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一点儿也不过分。
人类的活动,如旅游、建设等都不可避免地会侵扰野生动物,但把这种侵扰降到*低程度,是人类应该努力做到的。为此,加拿大人对野生动物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比如,为了减少高速公路两旁森林里的动物横穿公路而死于“车祸”的危险,在通过森林地带的公路两旁竖有许多画有一只鹿的路标,以警示司机不要伤及横穿公路的野生动物。记者*近在加拿大西部的落基山区发现,横贯加拿大东西的一号公路两旁,有上千公里的路段设有阻止野生动物横穿公路的铁丝网。但为了让野生动物能穿过公路进入对面的地区,有关当局在公路上架起许多**野生动物使用的拱形路桥。一网一桥足见加拿大人对野生动物的爱心。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与其他许多城市一样,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域分布其中,一些主要公园都建在河旁湖边。公园里常有成群的天鹅、野鸭和其他水鸟光临。游人手中拿着面包之类的食品在水边与野鸭等水鸟嬉戏。由于游人对它们非常友善,它们常常围着人转。尤其是当你看到天真活泼的儿童和天鹅、野鸭等一起戏耍的时候,你一定能感受到人类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的和谐之美。加拿大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就知道爱护动物。
加拿大人有很强的动物保护意识,与宣传和教育有密切关系。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开设有许多介绍和保护动物的网站;加拿大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常刊登保护动物的文章和广告;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保护动物的教育;在一些大公园里,设有介绍相关动物和陈列动物标本的展览馆。正是这些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得山清水秀的枫叶之国成为野生动物的一片乐土。
用行动关爱大自然
2007年4月4日上午,由安徽省林业厅及合肥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的安徽省第26个“爱鸟周”在合肥市香樟雅苑小学正式启动。
这次“爱鸟周”活动的主题是“和谐社会、共享自然”,头戴小鸟纸头套的小学生在现场宣读《让鸟儿与人类共享蓝天》的倡议书,安徽省、合肥市林业部门组织数百名学生及相关专家现场放飞260只“和平鸽”将活动推向高潮,现场还组织了鸟类知识有奖竞猜活动、“和谐社会、共享自然”的签名活动、香樟雅苑小学近百名少年动物绘画作品展评活动。
鸟声取代铃声,班级用鸟名命名,香樟雅苑小学俨然已成为一座百鸟园。这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现在爱鸟护鸟已在香樟雅苑小学形成浓厚的氛围。据合肥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该市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已在逐步改善中,栖息合肥的部分鸟类数量渐有增加,相关部门会一如既往地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弘扬爱鸟、护鸟公德,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行为。
关爱产生和谐
历时一年,由中国儿童**主持完成的《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出炉。这是我国全面反映当今流动儿童状况的**大型调查。
儿童**主任赵顺义说: “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有着其成长的独特性,体现着更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流动儿童接近2000万人。流动儿童中义务教育年龄段近10%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流动儿童不能适龄入学,在学流动儿童的“超龄”现象普遍存在。在失学的12周岁至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这严重侵犯了儿童的基本权益。
目前,我国的流动儿童还不能和居住地当地儿童一样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权利,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学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现行户籍制度下,流动儿童通常没有流人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必须额外缴纳一笔借读费才能够在公立学校入学。但是,公立学校的借读费通常价格不菲,成为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一道障碍。
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说“狠话”?
有媒体报道说,深圳市宝安区一社区的居民,在无奈忍受了很长时间的“牛皮癣小广告”的骚扰之后,居然刷出了一份被人们称之为“史上*恶毒”的标语: “在此贴广告者,全家三代死光光。”据说,尽管在这条标语里附加了十分恶毒的诅咒和攻击性语言,但那个“死”字在刷上之后不久,仍然被另一张小广告贴上遮住了一半。在其附近的垃圾桶上则写着: “乱丢垃圾者可耻,可死”、“过马路倒垃圾者可耻,汽车撞死”之类的“狠话”。
如果人们稍加细心,也就不难发现:出现在当今社会各个角落里的“狠话”不仅屡见不鲜,而且还层出不穷,大有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蔓延的势头。从全球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所讲的那些“狠话”确实不雅,不仅仅难登大雅之堂,而且还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对外文明形象。
和谐要从改变点滴习惯做起
韩国人为了节省木材,牙签都是用马铃薯磨成粉,再加进一点儿绿的食用色素做成的。
韩国是个丘陵**,公路多有起伏,雨雪天坡陡路滑行车危险,而韩国的经济状况又不允许他们像某些欧美富国那样在公路下面铺设电网化解冰雪,所以过去都是洒化学盐水化雪。后来发现洒化学盐水虽效果好见效快,但对轮胎和路面皆有损坏,挥发的有毒气体还会污染空气,所以韩国不再用化学盐水,而改用沙子。每当下雪路滑,司机就可以停下车来从路边取来事先放好的沙袋向路面撒沙子防滑,亦为后面的车提供便利。
韩国并不缺水,然而节水意识可谓渗入到城市的每一个居民心中。韩国首都汉城的居民住宅楼顶都装着一只只黄色的大铁桶。那里面盛的是“中水”,即经过处理二次使用的生活污水,用来冲洗住宅里的厕所。在韩国,许多公共场所采用循环用水方式,比如韩日***中国足球队的首战场所——光州体育**,游泳馆的池水****地再利用,是整个光州体育场清洁和绿化用水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