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下**名猴
孙悟空、西游记、吴承恩,三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可是有谁能说清楚这三者之间是谁成就了谁呢?就如人们在争论鸡生蛋与蛋生鸡的问题,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孙悟空这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确实给我们的记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纵观孙悟空的一生,我们可以感受到猴的生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和佛的神圣性。我们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而**阶段就是动物阶段,即大闹天宫之前其为猴的阶段。在访师学���途中,他穿上人的衣服,“在市窿中,学人礼,学人话”,便是他由动物向人的过渡。
积沉在中国文化深处的石头精神
**回中“石猴出世”一节,作者满怀欢喜和憧憬,语意欢腾、激越,对新生命的诞生极力赞美。首先是对石猴诞生的时空背景特意做了精细的描绘。石猴诞生在东胜神州傲来国的“十洲祖脉,三岛之来龙”的名山——花果山。作者感叹其“真个好山”!并且特意咏词一首,心醉神驰地加以描绘:“势镇汪洋,威宁瑶海……丹崖上,彩凤双鸣;峭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那仙石是什么样呢? 《西游记》其实是一部童话。童话是传播想象力的工具。《西游记》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有足够强大的想象力。遗憾的是,如今我们中国人的想象力日渐式微,这要“归功”于应试教育。知识是船,想象力是水。没有水,再大的船也寸步难行。从这个角度说,《西游记》对国人,是一副能够振兴想象力的灵丹妙药。有了想象力,我们就能进行创造性劳动,而创造性劳动是富强的基础。
在国人中,和《西游记》距离*近的应该非六小龄童莫属。自从饰演孙悟空后,六小龄童就和《西游记》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我曾经参观过吴承恩故居,那里竟然有六小龄童的展室,由此可见六小龄童和《西游记》的关系之深。孙悟空表面看*大的特点是神勇和忠心耿耿;实际上,孙悟空是中国想象力的化身,他的魅力在于其变幻无穷。六小龄童之所以将孙悟空演得出神入化,在于他对《西游记》的准确把握和对其想象力的深度共鸣。应该说,六小龄童多年来饰演孙悟空不单是一项艺术活动,他是在将《西游记》的无穷想象力传播给大众。
现在,六小龄童不满足于用形体诠释《西游记》了,他要把他对《西游记》的理解和心得告诉大家。六小龄童在拥有众多观众的同时,还要拥有读者。对于《西游记》这本书,六小龄童*有发言权,否则他不可能将孙悟空演得惟妙惟肖。于是我们看到了六小龄童撰写的这本《六小龄童品西游》。
看《六小龄童品西游》是一种享受。其乐趣就在于,我们能和孙悟空一起读一回《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