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结构为带引子与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两小节的引子预示了全曲*基本的和声语汇。**段结构方整,有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四小节,均以“2+2”构成。四个乐句的终止式各不相同:a句是变格终止;b句是Ⅲ级小调正格终止;c句是属和弦半终止;d句是变格终止。四个终止式的安排与“起、承、转、合”正好相符。**段从旋律、结构到织体等带有很强的陈述性。中段利用**段的材料进行展开,但规模只有**段的一半。主要对比在调性及织体写法方面,情绪较前暗淡。第三段是动力再现,规模与**段差不多,但旋律、和声、织体比**段有所发展,情绪激动达到高潮。*后是五小节尾声,音乐在轻柔的琶音伴奏下安静地结束。
此曲的和声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歌曲旋律的调式,是带有宫调色彩的自然大调式。句���从Ⅵ级音上行到主音的音调,具有很浓的宫调性。对于这一旋律特点,曲中较多地采用变格进行,是符合调式和声风格的,同时也是本曲终止式的基本格式。二是在调性布局方面,前后两段是主调E大调,中段转到小下属调a小调,色彩转暗,这种非传统性的调性布局及调性对比完全适合音乐内容的需要。三是在结构内部应用了丰富的离调,如向Ⅳ级、Ⅱ级、Ⅵ级和弦的离调,调性色彩有较多的变化。四是应用了多种变化和弦,除副属和弦外,还有调内变和弦中的下属变和弦——升Ⅱ级五六和弦、属变和弦——升五音属和弦以及同主音大小调混合变和弦。如果说这些变化和弦用于与民族音调相结合,能产生很好的和声表现力和音响效果,那么,此曲是一个**的范例。 和声学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宗技能。
和声技法对于音乐的艺术表现之所以有重大影响,是由于它有规范严密的工艺结构。多声部的同时性结合,可以形成种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色彩的和弦、和音或不谐和碰撞,各声部的继时性连缀可以形成种种不同的序进样式、声部进行以及各线条走向的种种不同关系,此外还会涉及这些技术要素跟节奏、跟织体、跟句法的相互配合关系。但正是由于精密细致的工艺结构给学生造成沉重的技术负荷,常使学生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各种细致的技术规格,顾不上斟酌总体的艺术表现性能。这个矛盾,在和声教学中由来已久。
有经验的教师强调,书面写作的技能必须建立在听觉想象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劳而无功,浪费时间。为了克服无听觉想象、。机械做题的弊端,键盘上的和声练习得到了提倡。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仅有听觉直感想象与分解性写作思维的互补,还不能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问题,细微结构与艺术表现的协调问题,还不能使学生具备协调这些关系的能力。为了磨炼这种能力,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学会在分析前人成功作品的过程中领悟和声这一技法侧面跟其他各技法侧面的相互配合关系,领悟工艺结构(作为手段)如何服务于艺术表现(作为目的)。在当今作曲教学大面积误人歧途的大气候下,善于从前辈的成功作品中汲取营养,更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难得素质。名作和声分析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意义上被强调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