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财政与金融(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财政与金融(第2版)

  • 作者:李晓君 李晓君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9502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333
  • 定价:¥33.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财政与金融(第2版)》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我国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变化编写而成。全书分财政学和金融学两大部分,共十二章。财政学部分包括**~五章,主要介绍财政的基本知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预算等。金融学部分包括第六~十一章,**介绍金融的一些基本概念、货币和信用、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等。第十二章综合介绍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财政与金融(第2版)》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参加社会培训的学员和自学读者的参考用书。
    文章节选
    准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发行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上看,贵金属准备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是准备制度的主要内容。
    贵金属准备制度是指**集中储备黄金或白银,作为稳定货币和汇率的平准基金以及发行货币的准备金。
    黄金准备的用途包括:
    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2)作为调节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在目前贵金属货币停止流通的条件下,��币金属准备的第二和第三个用途已经消失,只有**个用途依然存在,因为黄金仍是国际支付和清算的*后手段。世界各国建立了以特定自由兑换的外汇如美元、英镑、日元,还有这些货币的债权等作为准备金的制度,以便用于国际支付结算。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和演变过程货币制度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追溯世界各国货币制度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等阶段。货币制度史的演变如图7.1所示。 财政与金融学是经济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财政与金融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的历史变革。现阶段,财政与金融不仅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我们针对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了这本书。本书内容涉及财政学、国际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等多门学科,综合性强,专业性明显,而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其主要特点如下:
    (1)编写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本书力求与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目标一致,特别适合作为其相关专业基础课教材。
    (2)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将基础理论部分控制在*基本的范围内,将案例融入相关理论,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和生动化,也可作为社会自学和培训时使用。
    (3)时事性强。本书反映了财政与金融领域*新的政策、法规和制度,选用了*新的数据资料,吸收了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
    (4)内容覆盖面广,体系完整。本书着重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货币与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等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财政与金融学方面的主要知识。
    (5)每章后附有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练习,或自学人员复习或自查学习情况。用书学校任课教师若需要练习题答案,可以直接从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网站(www.abook.cn)免费下载。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高职高专专任教师,其中又以**首批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高专院校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主。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是:韩春梅(**、二章)、罗良翌(第三章)、李红霞(第四、五章)、王小兵(第六~八章)、李晓君(第九~十二章)。全书由李晓君负责统稿定稿,由西安交通大学肖忠东副教授审阅。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吸收了相关的观点和内容,在此特别向原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
    尽管我们力求**,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之财政金融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日后我们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财政概述
    **节 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的基本概念
    二、财政的发展
    三、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财政的起因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二、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
    三、政府的经济作用
    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二章 财政收入
    **节 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三、财政收入体系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变化趋势
    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财政收入形式结构
    二、财政收人的所有制结构
    三、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第四节 国债收入
    一、国债的概念
    二、国债的分类
    三、国债的功能与限度
    四、国债的发行
    五、国债的偿还
    六、国债市场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三章 税收收入
    **节 税收的特征和作用
    一、税收的概念.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三、税收的作用
    第二节 税收制度和税收的分类
    一、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二、税收的分类
    第三节 我国目前的主要税种
    一、流转税类
    二、所得税类
    三、资源、财产和行为税类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四章 财政支出
    **节 财政支出的含义、分类和形式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三、财政支出的形式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原则和效益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原则
    二、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
    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内容
    一、基本建设的支出
    二、流动资金的支出
    三、**物资储备支出
    四、发展农业支出
    五、文教、行政、国防支出
    六、社会保障和补贴支出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五章 **预算
    **节 **预算的概念和组成
    一、**预算的概念
    二、**预算的组成体系
    第二节 **预算的组织形式
    一、单式预算
    二、复式预算
    三、我国**预算的组织形式与编制方法
    第三节 **预算的管理体制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三、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一、**预算的编制
    二、**预算的执行与调整
    三、**决算
    四、预算外资金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六章 金融概述
    **节 金融的概念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二、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三、金融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三、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节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
    四、货币市场
    五、资本市场
    六、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本章小结
    练习题

    第七章 货币和货币流通
    **节 货币的概念和职能
    第二节 货币形式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货币流通
    第四节 货币供求
    第五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思考题

    第八章 信用
    **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第三节 信用工具
    第四节 利息与利息率
    思考题

    第九章 **银行
    **节 **银行概述
    第二节 **银行的主要业务
    第三节 **银行的金融监管
    思考题

    第十章 商业银行
    **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思考题

    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
    **节 国际收支
    第二节 外汇和汇率
    第三节 外汇管理
    第四节 国际融资实务
    思考题

    第十二章 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
    **节 宏观调控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第五节 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平衡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
    编辑推荐语
    《财政与金融(第2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