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文化的本质
城市化水平标志着文明形态的演进程度,人类早期城市是以点的形式存在的。直到200多年前,全球的城市化水平也不过5%左右;只有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后,整体的城市化水平才直线上升,呈现加速度状态。
城市的产生,意味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形态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典范。城市化是一个**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城市文化与培育其发展成型的乡村社会一直没有完全脱离关系,它还是以乡村为自然资源地、生产材料来源和文化母体,在城市的社会发展链条中,乡村几乎始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在很长时间里,还作为与城市并立的两极结构中的一极存在着。
同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生态是互动的、并进的和前后叠加延续的,生存空间是共时的,但又是不同质的。城市社会的经济效益、政治行为、社会运转和文化思想密度,比之乡村社会更强大、更激进、更有效、更丰富。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城市的意义”发生了更为激进、更加剧烈的根本性转变,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动机和火车头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变得突出和明显,它作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基地、经济集结点、文化**的地位、作用逐渐强化了,始终居于人类文明的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乡村作为与城市并立的双重结构中另一极的意义,在被逐步削弱,其作用逐渐在消退减弱、边缘化,*终演变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普通组成部分。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当*发达**的城市化程度达到80%一90%以上时,这一进程结束,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不存在了,乡村与城市文化的区隔状态彻底消失了,构成形态只有市区和郊区的划分,社会人群也只有从业状态的不同。在*发达**,市民、农民这样的称谓也已经没有了意义,而代之以“国民”这个概念。在这一演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也随之逐步成型,而*终形成完整的城市文化。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客观上制约了社会整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