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偏好与效用
第三节 效用函数
一、效用理论的发展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满意程度,或者说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如果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则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则效用小。
经济学家*早创造的效用理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该理论认为效用可以像物体的重量一样准确计量,并且可以比较,可以加总求和。例如:人渴了喝一杯茶,感到很舒服,效用评价为10个效用单位;然后又吃了个面包,感觉还好,效用评价为5个效用单位。因此,喝一杯茶的效用大于吃一个面包,是吃面包得到效用的两倍,同时消费这两份物品得到的总效用为15个效用单位。但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设受到很多限制,受后来很多经济学者的批评。于是,通过更多人努力,一种新的效用理论——序数效用论产生了。
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只能用序数来表示,并且只能比较不能相加。也就是说,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对所消费的商品进行比较和排序,表明自己更喜欢或更不喜欢哪个消费束,但不要求消费者对商品带给自己的效用有一个准确的度量。例如:口渴了,喝一杯茶感觉好,看一份报纸感觉一般,因而两者比较,喝茶的效用大于看报的效用,喝茶的效用排在**,看报的效用排在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