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 作者:庞小宁
  • 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224700
  •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1日
  • 页数:279
  • 定价:¥29.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基本教材,涵盖了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充分吸纳了近年来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书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三篇。**篇自然观都分,阐述了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当代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系统阐述了科学发现与科学辩护问题,论述了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篇科学技术观部分,深入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阐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后深入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书可作为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自然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科研管理者等参考。
    文章节选
    **篇 自然观
    **章 历史上的自然观
    【学习指南】
    •本章学习提要
    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介绍自然观发展的历史沿革,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本章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内容和特点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本章教学**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是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英法机械唯物论的合理之处,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节 古代自然观和中世纪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产生的基础即所谓的直观性思维,其基本方式为对于经验所及的对象直接以表象把握之,而对于超出直接经验范围的对象则将其还原为直接表象而把握之。古代机体论自然观,是人类自然观的**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以及古代朴素自然哲学的核心思想。古人把大宇宙(自然)和小宇宙(人或其它生物)的机体进行比较,把自然界看成有机体。这种自然观在方法上有两大特征:一是“有机类比”的拟人观;二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他们对自然只有一种笼统的、朦胧的、幼稚的观念,不可避免有直观性、直觉性和原始综合性的思维特征。
    ……
    目录
    绪论
    **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第三节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篇 自然观
    **章 历史上的自然观
    **节 古代自然观和中世纪自然观
    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
    第二章 现代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节 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
    第二节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第四节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观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四章 科学方法及其科学问题
    **节 科学方法的结构
    第二节 科学问题及其科研选题
    第五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节 调查方法
    第二节 观察方法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六章 整理科学事实的理性思维方法
    **节 归纳方法
    第二节 类比方法
    第三节 数学方法
    第七章 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
    **节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第二节 演绎法
    第三节 系统科学方法
    第八章 技术方法
    **节 技术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技术预测与技术方案建构方法
    第三节 工程技术设计与技术评价方法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九章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
    **节 技术创新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化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节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第三节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第三节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形式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
    后记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