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能的产生
电源是将其他形态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等等。电源又分为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蓄电池是直流电源,民用电是交流电源。本章以电能产生的途径为出发点,介绍各种电源的工作原理。
1.1 直流电源
直流电源是指能够给电路提供直流电流的电源,如干电池、蓄电池、直流发电机等。通常用来表征直流电源的重要物理量有两个:一个是电动势E,另一个是内电阻R,简称内阻。
1.1.1 干电池
干电池(dry cell)又称原电池,或一次电池,它是一种化学电源,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因为在这种电源装置中,电解质是一种不能流动的糊状物,所以叫做干电池,它是相对于具有可流动电解质的电池来说的。干电池主要用于手电筒、半导体收音机、照相机、玩具等,也适用于国防、科研、电信、航空、医学等领域。
以普通(酸性)锌一锰干电池为例,电池的结构如图1.1.1所示。电池的**是碳棒,作为正极集流体,其周围充满了包括碳黑和二氧化锰等混合物组成的电芯,也称为正极碳包。外壳为锌筒兼作容器和负极,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是糊状的氯化铵和氯化锌电解液胶状物作为隔离层,碳棒顶部的铜帽作为正**,锌筒的底部作为负**,为了防止漏液,常在锌筒外面包裹热塑套或铁皮。
干电池放电时,负极锌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后进入电解液,电解液中的NH+获得电子被还原成NH。,正极二氧化锰得到电子后被还原为MnO(OH)。这样就分别在碳棒上聚集了许多正电荷,在锌筒表面上聚集了许多负电荷,因而在正极和负极两端形成了电动势E。 本书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级规划教材,是从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参照教育部新修订的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考试中的电工电子技术部分的要求编写的。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尤其是学时较少,对理论深度要求较低的非电类专业的电工学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材。也可供职业教育学院、民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和大专院校专用。
本书在结构体系、内容安排、叙述方法和习题形式等方面与以往的电工学教材相比,改革力度较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范围大幅扩大,几乎涵盖了现代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电工电子知识,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2.理论深度降低、计算要求从简,使之更符合本课程在非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要求。
3.考虑到电工电子实验课单独设课已成为大多数学校改革的趋势或已成为事实,所以电工测量部分的内容未包括在本书之内。
4.练习题改为以选择题为主,既考虑到上述改革的情况,也可以为改革考试方法,例如采用计算机考试等打下基础。
书中的图形符号、文字符号和名词术语尽量遵照**标准的规定。
本书共有17章,各章分工如下:张莉负责编写第1、2、3章;刘娆负责编写第5、6、7章;盛贤君负责编写第8、9、10章;王宁负责编写第11、12、13章;刘蕴红负责编写第15、16、17章;章艳负责编写第4、14章,唐介负责统稿。
由于水平所限,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殷切期望使用教材的师生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