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 流 概 述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物流和供应链的基本概念,理解物流的重要性,掌握物流的主要环节、物流的分类,理解物流是以系统的观点整合业务和资源。
核心要点
● 物流的发展过程。
● 现代物流的概念和特点。
● 物流的重要性。
● 物流的主要环节和分类。
1.1 物流的发展过程
1.1.1 物流概念的产生
人类社会有经济活动便有了物流,只是当时人们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文字定义。与系统概念的形成一样,物流概念的正式形成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如果以交通运输的历史作为早期物流历史的话,人类有记载的交通运输历史已经有大约6000年左右。公元前27世纪建成的金字塔可以说明古代埃及人朦胧的物流思想,因为他们完全通过人工方式将230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的大石块从远处的高山上采掘下来,搬运到工地,*后将它们提升100多米高并按照设计要求将巨石垒起来,如果没有系统的组织和管理,没有科学、合理的物流作业方法,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物流系统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就比较明显起来。根据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莱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船舶和造船业者》中的介绍,15世纪威尼斯兵工厂的造船作业就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了物流系统思想。自18世纪末发明和使用汽车,使得运输业更加发达,推动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自货自运走向专业运输,产生了除生产和销售的第三方—— 专业运输者。
20世纪50年代初,国外*早将物流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及货物的配送,日本人将“PD”译为“物的流通”、“物资流通”,后又称为物流、综合物流。“PD”演变为“logistic”,是由于“二战”中,美国在军队后勤保障供应系统中,成功地运用了物流技术,在军队的后勤供应中开创了物流的先河,而美军后勤保障的英文名称为“logistic”。战后世界各地将“logistic”替代“PD”,中国将其译为“物流”。美军在后勤保障中成功地运用物流后,很快又将此成果转化于工业上,西方工业发达**将“logistic”用于工业,并用英文的“logistic”(后勤保障)作为工业生产和销售的“物流”管理,“logistic”就成了物流的代名词,并延续和流传于世界各国。
“二战”期间积累的大量军事后勤保障理论、经验,形成和丰富了“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的理论与方法,并且这些理论与方法在战后被很多**运用到了民用领域,促进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现代“物流学”(logistic
…… 从古至今,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各种物的流动和静止状态的不断变化,它们是物流的原始形态。而在今天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一体化步伐日渐加快,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再局限于同一地理范畴,而一个产品的许多原材料和零部件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即全球供应链,因而导致供应链越来越长且越来越复杂,对供应链和物流的管理呼声和要求也随之增加。
本书就是建立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通过大量的鲜活案例和阅读材料使读者能理解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各主要内容,形成在供应链视角下解决企业运营和物流问题的思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看,应对采购、生产到销售过程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如对采购、生产计划、运输和配送、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等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控制流畅通,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反馈系统,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适量的物料。从企业供应链的角度看,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全球外包和动态联盟等形式的发展,使生产企业与合作者能够快速安排生产,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产品成本,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加速物流的实施过程,使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向全球化、敏捷化、绿色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
本书由陈廷斌、吴赜书任主编,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原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多位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的知识累积和结晶。第1、10章由陈廷斌编写;第2、4、7章由吴赜书编写;第3、8章由鲁艳霞编写;第9章由张明会编写;第5、6章由吴赜书、刘猛共同编写;*后还要感谢为本书进行勘误的仝瑜老师和学院的同学们。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教材和资料,具体见参考文献,在此对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尽管编者在本书的特色构建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期在修订时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