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在生活、生产等过程中,偶然因食物中毒或伤病等,发现了具有**作用的植物。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r丰富的医药学经验,其中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大黄导泻、饮酒止痛、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累积和流传并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发现是从尝试各种食物时遇到毒性反应后,寻找**物而开始的,这是**发展的*初阶段。中国古代记载**知识的书籍称为“本草”,如《山海经》(约公元前2000年)记载**353种,《神农本草经》(约公元前1550年)记载**365种。唐代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是中国**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早的药典,比欧洲*早的《佛罗伦萨药典》和《纽伦堡药典》分别早839年和883年。明代的《本草纲目》(公元1593年)是举世闻名的**学巨著,已被译成英、德、法、俄、日、朝、拉丁语等7种语言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古代“本草”以四气五味学说阐明**的作用,在脏腑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归经学说,说明**的作用部位,为现代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与参考的依据。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医学学科。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临床医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由此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高等医药院校(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或称中西医结合专业),甚至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使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在全国展开, 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还被省、市、地区评为当地“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却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使用的多是自编或几个院校协鳊的教材,缺乏公认性、权威性。教材的问题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规划、组织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版本科教材,即“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