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府的由来
现在我们口语中提到的“乐府”,实际上是“乐府诗”的省称,它泛指来自民间的歌谣,和“古体诗”“近体诗”共同构成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但为了明白它的由来以及特性,我们不得不去追寻它的原始意义。
“乐府”一词,在**可见的文献记载中,原本是一种官署的名称,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
它既为少府的属官,自然它的职责不应逾越“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养”等一些事务。所以这里的“乐府”,它究竟和音乐、诗歌有多少的关系,难以确知。
到西汉惠帝(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在位)时,夏侯宽担任了“乐府令”。《汉书》上也作“大乐令”。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
则夏侯宽掌管的“宗庙礼仪”之事,与我们现在所通称的“乐府”,在性质上有了某部分的相近。
西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时,因为祭祀的需要,正式设置了“乐府”官署。据《汉书·礼乐志》: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可见当时的“乐府”有两项职司,**是采集民歌,范围包括:
赵——相当于**的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代——相当于**的河北蔚(yù)县北。
秦——相当于**的陕西、甘肃一带。
楚——相当于**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重庆巫山以东,广西苍梧以北等地。
第二是令司马相如等数十位文人,创作歌谣,今《汉书·礼乐志》中的十九章郊祀歌便属此类。
从此民间的歌谣得以写定,而且文人也从民歌中吸收到了新的活力,终于使“乐府诗”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