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亲签版精装)真功夫,大智慧:四书精讲 国学名家、心学老顽童周月亮教授,系统讲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亲签版精装)真功夫,大智慧:四书精讲 国学名家、心学老顽童周月亮教授,系统讲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作者:周月亮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9479013
  •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套《四书》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底,它饱含人生智慧、天地之道、生活哲学,还有诗词文学之美、历史兴衰,它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讲透了中国人一生都在学习的修身、处世、境界。 国学名家、心学老顽童,国内王阳明研究**人、《王阳明传》《王阳明心学》等一系列畅销图书作家,周月亮教授对儒家文化的研究精深博大,融会贯通。这次他重磅推出的《真功夫·大智慧:四书精讲》以儒家思想为框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核心要点做了融会贯通式的讲解,不仅讲透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更用生动活泼、日常可亲的语言,将儒家思想鲜活生动地化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做到了贴近心灵、开人心智,具有大师风范。 目前市场上无权威的“名家解读四书”类图书,本书的**性和鲜活性填补了市场空白点。另外,周教授注重融会贯通、贴近心灵的解读有着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对读者来说不仅接地气,而且特别容易理解。
    文章节选
    *中国的智慧,是越平常越有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章) 中庸是什么意思?“中”是中正的意思,“庸”是持续的意思。中庸就是持续地用中。 常言道:无意之中是真意。世界上*高明的道德境界,就是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世界上*高明的方法谋略,往往是越平常越有用!保守点说,中国智慧的*高代表非中庸莫属,中庸是中国智慧的密钥。 寻找动态中的恰好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莫”是“无不”的意思,无不从隐微的地方达到充分的显现。“见”是“现”,出现的“现”,从萌芽到彻底出现,无不从微小的地方达到显赫。这时候怎么办?君子要抓住这个萌芽,“慎其独”,不好的意念刚一产生的时候就要把它消灭在摇篮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把孩子掐死在襁褓里是容易的,但等他长大了,五大三粗的,你过来掐他,他把你推倒了。 《教父》里的柯里昂,他妈妈领着那孩子,跟黑社会头子说,给他一条生路吧,黑社会头子回复,现在这个孩子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是他长大了就会把我杀了。为什么要斩草除根?江湖上的那套东西也是这个逻辑。但是,儒家强调的是对思想观念的斩草除根,一个隐秘的念头,一个天不知,地不知,只有我头脑闪过的念头也不要放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在心里还没有成型的时候是未发,那叫“中”。要想成为中庸的人,就得是一个“用中”的人,从哪儿找到这个“中”呢?前面说的都是找“中”的办法。 “慎独”是干什么的?就是要找未发的这个“中”。为什么老僧“入定”,圣人淡定?因为他中气满满,“中”在这里是主宰,“中”是这个人“真定”的力量,找到这个“中”以后,哪怕上课说悄悄话,也是符合天道的。为什么?因为“中”是无私的,不然“中”要是有私,就失去了“和”。 “发而中节”的“节”很重要,这个“节”是个军事术语,现在,节点是赛场的拐点。“节”的本意是鹰往一起飞,鹰的翅膀碰折在石头上,叫作“节”。积水漂石,这么大的石头人扛不动,但是,上面建个水库把闸一泄,大水就把石头冲出去了。兵法里也有一派叫“兵形势”,这派讲究巧用“寸劲儿”;李小龙的截拳道,打的也是“寸劲儿”,其实这个“寸劲儿”就是“节”。远处看没什么,但下手那一下能把人打得不轻,这叫“节”。所以,“发而中节”的“节”其实就是恰好的意思。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率性修道致中和”。儒家的所作所为就要达到“中和”,我们作为个体来说,无往而不中,都很好,都很对,左右也对,上下也对,这就成艺术品了。在社会上活动跟谁都和谐,交往中让人感觉舒服是*大的软实力,美在和谐。美在和谐是一派,美在和谐的突破是另一派,美在和谐是古典主义的,美在和谐的突破是浪漫主义的,乃至于现代主义的。 “中”是天下*大的根本,如果失去“中”,就失去了这个根本。“中用”是目标,“用中”是方法,所以“中庸”就是这两个字摆过来摆过去。“庸”的本意是“用”,引申意是延续、持续,让“中”的这种状态持续。让你成为一个中用的人,别成为一个废物,别成为一个作孽的人,也是这个意思。意思都通,方法上是“用中”,不要过分。“中”就是“无过无不及”。过了是失中,不及也失中,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守株待兔,也就成了大家的笑柄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是天下的星光大道、金光大道,“达道”就跟高铁似的。“三达德”是能够支撑“中庸”的,有三根筋支了一个头,这三根筋就是“三达德”。“三达德”包含:智、仁、勇。“中庸”怎么能保持住呢?怎么能用中呢?就通过智、仁、勇,这叫“三达德”,后面还有“五达道”,还有“九经”,这是后面的内容。如果能达到“致中和”,天地各归其位,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师像个老师样,学生像个学生样,这是各得其所,各归其位,这叫“天地位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已经得到生长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就是“中和”的原子弹,就是靠中和之力。 小人无忌惮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 有道德的君子所做的事情,都是依照着中庸的道理的,可以做到什么时候都正好,“时中”就是在运动中做到正好的意思。“时中”的本意是随时调节自己以中和符节,就是时时都在“中”的状态中,这当然须义精仁熟时才把握得住。孔夫子七十岁功夫大成了,才敢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里大概有十四个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他有十四种不同的回答。他跟颜回讲“克己复礼”,跟子张讲“五德”,跟樊迟讲“仁者爱人”。孔子因材施教,他知道每个学生问题的坎儿在哪里,他对于“仁”的不同回答,就叫“时中”。要是只有一个答案,那不行,同一个答案,对颜回是补药,对子路可能就是泻药,所以这叫“时中”。 小人的中庸就是无所忌惮,没有顾忌心与畏惧心,所以做事也是违背中庸的道理,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只要是我想干的都是为你好的。王夫之说:“劈开小人在一边,是入门一大分别。”(《四书笺解》卷二)暗示只要选择了小人那种生活方式,就背离了中庸之道,也就是说中庸之道只在君子那里敞开。 小人是自暴之恶人,小人反中庸是必然的,因其反中庸才成其为小人。有人将“小人之中庸也”,改写为“小人之反中庸也”,没有被通行本接受,因为这样就缩小了中庸无所不至的范围。中庸面对君子小人本是一样,只因为小人选择了向下的“肆无忌惮”的生活态度,自己断绝了向上的可能性。 这种“君子之时中”与小人之无忌惮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就是一笔良心账?理论上说当然不仅是良心账,是有外在标志、客观差别的,但事实上若等实践检验出来则为时已晚。“王莽死于未篡时,世人安得辨真伪。”固然是后来的口头禅,但这种现象是自古而然,愈演愈精巧难辨的。这也算孔学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个吊诡问题吧。 中庸之道就是求正履直之道。求正,是孔夫子的“把柄”。中庸是一种水平,哲学状态的中庸相当于真理渺乎难见,经验状态的中庸则因人而异,这也成了孔学受误解的主要原因。 也的确存在着大量貌似中庸而其实正反中庸的丑陋现象。尤其是那些如过河之鲫的奸儒巧宦,他们圆滑诡诈、表里不一,装老实,不问是非,只讲利害,两面光滑,竟把中庸之道弄成了“变色龙之谷”。 *平凡,也*精妙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通行于世上已经很久了,为什么呢?主要是聪明人往往聪明过了头,而愚笨的人却力有所不及,总也达不到。中庸的魅力之所以难以彰显,主要是贤良的人所作所为总是超过了标准,不长进的人所作所为又总是不够。比如,我们以前讲究按照JIAOYU部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教学大纲对于要求那些达不到教学大纲标准的老师来说,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老师来说,要达到那个大纲还得往回退,因为大纲是中上等的一个东西。 智者、愚者、贤者、不肖者都比一般的民众有修道的自觉性,他们的问题是处在“过”和“不及”上,“不肖”是拘谨,“愚”是朴厚、一根筋,所以常常“不及”。“智”是聪明,“贤”是敏决,所以容易“过”。但是,“过”并不是超出了中庸的意思,“不及”也不是没有抵达中庸,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过”与“不及”之间的中庸。如果承认有这么一个中庸,那就是折中主义了,就不可能“极高明而道中庸”了。事实上,不同的人,每一个当下的“过”“不及”各不相同,花样翻新。是他们的气质之“偏”使他们不能明,不能行中庸之道。 所谓食不知味,不是不辨咸淡酸甜,而是不知“至味”,不知味之“道”。所以,中庸看起来*简单、平凡,却很少有人能体悟出它的精妙——就像人天天都在看自己的手掌,却很少有人能分辨出掌心的纹路特点。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君子以宽大和气的方式来教导人,不向无理欺负他的人进行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而那全仗着血气用事,即使在睡卧时也不离刀枪、盔甲以便随时与人争斗,即便掉脑袋也在所不辞的是北方的强。而君子之强与这二者都不同,它是中庸的强,那就是平时待人很和气又不同流合污,他们时时立在中间,在政治清明的时候他们可以入仕,且不自高自大;而在政治不太清明的时候,他们也能安贫乐道,且到死都不改高尚节操。总结起来,君子之强就是同时具备仁、智、勇。
    目录
    “四书”讲了什么?为什么读“四书”? 通过“四书”看儒家的命运 壹 《大学》 《大学》:儒家的经典教科书 致良知,成为大写的人 修己明德,人生进修的阶梯 真心诚意,不自欺欺人 时间里的“大学”和人性的定义 永远保持一种光明坦荡的心境 正心修身,身教胜于言教 修己利人,破小我成大我 贰 《中庸》 “中庸”是一种生命风格 尽心尽性,做自己的英雄 *中国的智慧,是越平常越有用 行人道德治,不可以不知天 智仁勇,中国人存在的底气 《中庸》里的九条治国真经 从容中道,诚心者得天下 做任何事,都要先“诚”己心 下笨功夫,得真智慧 叁 《论语》 孔子到底想讲什么? 孔子到达了什么境界? 卑以自牧,保持求知的热情 “学”:儒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而”:中国文化的奥秘 孔子的“穷讲究”精神 千古预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里孔子的治国理念 以学成仁,寻找内心的共鸣 靠自己,明天才能更美好 淡泊宁静是孔子的真血脉 孔子的风格:中庸求正 《论语》里A而B的功夫 肆 《孟子》 孔孟之道: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一身浩然正气,一生自由奔放 孤勇的猛士,英雄的历程 觉受分离,不做“习惯”的奴隶 孟子是如何成为大丈夫的? 永远心存仁义,永远满怀理想 义利之辨:孟子的道义之观 仁者爱人,仁政** 让共通的人性成为一种力量 尽心尽性,知人知天 什么是中国人的真、善、美? 不自暴自弃,浩然正气传道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