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贝页】宇宙的无限与虚无 深度探索人类在无限与虚无的无底洞之间存在的意义
QQ咨询:
有路璐璐:

【贝页】宇宙的无限与虚无 深度探索人类在无限与虚无的无底洞之间存在的意义

  • 作者:艾伦·莱特曼(Alan Lightman)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ISBN:9787549640188
  •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现代物理学提出:空间是否可以被分割成越来越小的单位,直至无限小?空间是否会延伸到越来越大的区域,直至无穷大? 哲学问道:虚无和无限的本质是什么?无限中的人意味着什么? 现代科学提出:意识是否可还原为物质大脑及神经元? 哲学问道:人类是拥有自由意志的吗? 莱特曼通过十余篇随笔,探讨了这些科学与人文交叉领域的大小问题——从微笑的神经科学,到记忆的反复无常,到宇宙中生命的特殊性,再到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以诗意的方式,带着我们对宇宙、生命、心灵以及比我们大得多和小得多的事物进行一次小小的深入思考。 原子内部包含着一个无限小的宇宙,而在我们的望远镜之外,存在着一个无限大的宇宙。在这想象的两端之间,是我们人类,脆弱而短暂,紧紧攥着眼前那一小部分现实的一角。
    文章节选
    可能的不可能 我下面要给你们讲的事,几无可能,却是事实。你是从你母亲体内的一粒小小的种子成长起来的,而她也来自她母亲体内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以此类推,层层追溯,穿越昏暗的时间长廊,直到10万年前,在非洲大陆的某个洞穴中,我们会看见一个坐在火堆旁的女人。她不知��什么是城市,也不知道汽车、电为何物。但如果我们沿着时间线,追寻她繁衍后代的踪迹,终,我们又会回到你这里。倘若从10万年前的女性祖先到如今的你,每一代人都在同一张羊皮卷上按下指印,那么这张羊皮卷上留下的指印将多达数千枚。如果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并没有不可思议,或者至少没有那么难以理解的话,我们不妨回溯到更早之前。根据现代技术对从动物化石中提取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分析,你的那位祖先是更原始的生物的后代,而那些生物的起源则还要早,可溯源到在原始海洋里蠕动和旋转的单细胞生物体。这些早的生命是在数十亿次无生命分子的随机碰撞中偶然形成的,它们能够繁衍出更多的同类,并从汹涌的大海中汲取能量。此前的地球,只有古老的空气—甲烷、氨气、水蒸气和氮气—吹过沸腾的火山。再往前,这些气体还在原始的太阳系星云中旋转、凝结。 虚无与无限之间 ……我们来回看帕斯卡在《思想录》中是如何从物理、哲学和心理层面围绕人类来描述无限的。帕斯卡本可以简单地阐述说,宇宙延伸至无限,可能是无限小,也可能是无限大。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以人来衡量宇宙的尺度。首先,与无限大相比:“一个人在无限之中又是什么呢?”然后与无限小相比:“谁能不赞叹我们的躯体呢?它在宇宙中本来是不可察觉的……而与我们所不可能到达的那种虚无[极度渺小]相形之下却竟然一下子成了一个巨灵、一个世界,或者不如说成了一个全体!”人类有着“大自然所赋给他在无限与虚无这两个无底洞之间的一块质量”。凭借对事物大小的认识,现在的我们可以很具体地指出人类在宇宙层级中所处的位置。人体要对半分多少次,才能达到原子的大小?答案是33次(人们直到20世纪才知道这一答案)。反过来想,人体的体积要翻多少番,才能和一颗标准的恒星一样大呢?就以太阳(那是帕斯卡所知道的的物体)为目标吧,答案是30番。因此,从指数大小来看,人体的体积接近于太阳和原子体积的中间值——当然,原子不是无限小,太阳也不是无限大,不过在自然中,前者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后者则堪称庞然巨物。因此,尽管帕斯卡没有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宇宙定量知识,但他说,我们人类至少在物理层面介于大与小之间,确实是有道理的。 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量子宇宙论是一门推测性的科学。首先,宇宙的诞生是一场只此一次的演出,而我们并没有在场观看。更重要的是,要想探寻宇宙的开端,就必须了解物质和能量在极大密度状态下的引力现象,也就是我们在《虚无与无限之间》中讲到的“量子引力”。物理学家们认为,在这一量子时代,我们如今看到的整个宇宙比一个原子还小得多——大约是一个原子的1亿亿亿分之一(前提是宇宙确实经历了一个膨胀时代)。其温度接近10亿亿亿亿度,时间和空间如沸水一般汹涌。当然,其中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但理论物理学家尝试着以笔、纸还有数学计算来推演它。在这一密度无法估量的小点中,我们认知中的时间以某种未知的方式诞生了。又或者,时间也许早已存在,只是从那里开始有了方向,指向未来。物理学家希望在未来50年左右的时间里,弦理论或其他新的理论将能够可靠地解释量子引力,包括解释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在那之前,包括霍金、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和亚历山大·维连金(Alexander Vilenkin)在内的一些深度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就不同的假设展开了辩论,每种假说都有着大量的计算支撑。但这是一个狭窄的领域,胆小勿入。卡罗尔这样向我解释它的魅力:“高风险,高收益。”然后,我们就一头扎进了这一奇幻的兔子洞。 原子 发现了新的微粒之后,汤姆孙教授提出了后来被称为“葡萄干布丁”的原子结构模型:一个均匀地分布着正电荷的球形“布丁”,其中散布着带负电荷的电子。带正电荷的“布丁”需要和带负电荷的电子达到平衡,因为大多数原子是电中性的。 15年后,出生于新西兰的伟大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和他的助手们发现,原子根本就不是个布丁。它更像一个桃子。在它的**有一个坚硬的核,其中包含着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原子的全部质量。而这个坚硬的核中的新粒子被称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原子像桃子的这一结论,是在卢瑟福用亚原子粒子轰击原子薄膜后得出的。某些粒子在撞击薄膜后,以很大的角度偏离了轨道,仿佛是撞上了原子内部的一个硬物。如果原子结构像布丁那样的话,偏转的角度应该很小才对。“这是我这辈子遇到过的不可思议的事,”卢瑟福低沉地说,“这就像是你朝着一张纸巾发射了一枚38厘米长的炮弹,而炮弹还会反弹回来击中你一样,令人难以置信。”原子**的硬核,即原子核,其大小是整个原子的十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原子像波士顿红袜队主场芬威球场那么大,那么其密集的**核就只有一粒芥菜籽的大小,而电子则在外层的看台上优雅地绕着轨道运行。事实上,除了几乎没有重量的电子构成的薄雾,原子体积的99.999 999 999 999 9%都是空的。因为我们和其他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我们的身体也基本上都是空的,这是事实。这种巨大的空虚也许是分割不可分割事物所带来的令人不安的结果。 永生 我有件事要坦白。虽然我相信自己只是一个原子的集合体,相信我的意识正随着一个个神经元的消逝而消逝,但我仍然对意识抱有幻想。我会接受这种错觉。100年后,甚至1000年后,我体内的一些原子仍将留在这里,留在我躺着的地方,对此,我十分欣慰。未来,这些原子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可它们曾经是我的一部分。有些曾组成了我脑袋里关于母亲跳波萨诺瓦舞的记忆;有些曾是我住过的间公寓里的酸臭味的记忆;有些曾经是我的手的一部分。如果此刻我可以给我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贴上标签,在每一个原子上印上我的社会保障号码,那么在接下来的1000年里,不管它们如何在空气中飘浮、与土壤混合、成为某种花草或树木的一部分、在海洋中溶解然后再次漂浮到空中,它们都有迹可循。有些无疑将成为其他人——某个具体的人——的一部分。有些将成为其他生命的一部分,其他记忆的一部分。或许这也是一种永生。 神迹 与此同时,如果说有另一种现实存在于物质宇宙之外,并且可以随意进入我们这个时空,在我看来这绝不可能,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任何其存在的证据。我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须以自己或者信任之人的经验为基础。在这方面,我一直相信“奥卡姆剃刀”理论:面对解释同一事件的各种猜想,我会选择其中简单的那一种(也就是需要少假设的那一种)开始验证,直到它被证明是错误的。倘若物质世界中的事件都可以用自然法则来解释,为什么要引入超越自然的因素呢?在我看来,摩西分海以及其他传说没有相关文献作为佐证,也就无法证实。更何况,它们与我眼中的现实相违背。而我眼中的现实,来源于自身认识自然过程中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经验,从童年时期的实验到对物理学的研究探索,再到我的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灵性的人。我说的灵性,是相信比自己更伟大的事物,欣赏美,遵守某些道德行为准则(如黄金法则)。灵性并不要求相信神迹。 每个夏天,我都会和我的妻子在缅因州的一个小岛上度假,远离所有的城市。夜晚,天空很暗。有时,风平息了,潮汐沉寂,海水平静,我能看见水面上闪烁着无数的点点星光,随着海水的波动轻轻起伏、荡漾。尽管我十分清楚其中的科学原理,但我仍对这一切感到敬畏并为之深深着迷。在我眼中,这已经是神迹了。 自然中的孤**园 自然没有目的,只是单纯地存在。我们会觉得自然很美好或者很可怕,但这些感觉都是人类构建出来的。作为有思想的生物,我们很难接受自然是完完全全无意识的。我们觉得自己与自然紧密联系。殊不知,这只是一厢情愿,完全不对等。因为另一方根本没有思想意识。而正是这种无意识,加之其不可思议的力量,令我在希腊航行时害怕不已。 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记录了由人类导致的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正在造成的破坏,天气模式变化,海平面上升,干旱和风暴,还有对人类居住条件及农业的威胁。读到这份报告时,我们要关心的不应该是如何保护地球。以自然的能力,人类是奈何不了它的,何况,它不在乎100年后人类是否还存在。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因为我们只能指望自己。 宇宙生物**主义 已 故 的 杰 出 理 论 物 理 学 家 弗 里 曼· 戴 森(Freeman Dyson)在1979年曾沉迷于一个无比大胆的科学想象:在极其遥远的未来,宇宙和智慧生命的命运将会如何?这里所说的未来,不是几十万年之后,那时的地球将进入下一个冰河期;甚至也不只是几十亿年之后,那时的太阳会膨胀,变成一颗“红**”并吞噬地球。我们这里谈论的未来,是指数百万亿年后,太空中的所有恒星都已燃烧殆尽,行星也会在流浪恒星的引力影响下被拽离轨道,甚至被带到更远的地方。令人稍感惊讶的是,戴森写道:“如果不将智慧生命的活动考虑在内,那就不可能对宇宙的遥远未来进行详细的预测。”他接着描述了智慧生命在这个严峻的未来生存下来的一个可能方案——将意识和记忆从血肉之躯转移到大型粒子结构中去,如漂浮的星云。为了生存,这些“智慧结构”必须进入长时间的休眠,即使在活动期间,也要对日益减少的能量精打细算。
    目录
    可能的不可能 虚无与无限之间 虚无 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虚无 原子 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思想 1000亿 微笑 注意力的剖析 永生 童年的幽灵房 为无序辩护 神迹 自然中的孤**园 生命特殊吗? 无限 宇宙生物**主义 知晓无限的男人 注释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