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出发 作为当代实力派作家,邱华栋作家的名气大过他作为《人民文学》副主编的头衔。一个扯住60后尾巴的人,在同龄的作家中,是一个佼佼者。
在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全国“名社、名刊、名编”笔会(以下简称“三名”笔会)中,记者有幸采访了邱华栋。此前,记者已经读过了他的部分作品,很欣赏他的才华。他的作品,对60 后一拔的人影响很大。少年邱华栋,16岁开始发表作品,并编辑校园诗报《蓝星》。18岁出版部小说集,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免试破格录取。而后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集等300余万字。此外,还发表了30万字的新闻作品、20余万字的评论和对话。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日、德、韩等多种文字。
带着崇敬的心情,到他下榻的酒店采访他时,他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这次“三名”笔会,他收到几篇广东作家的好稿。
采访中遇广东作家黄金明来访,他又笑得眼睛眯成条缝对黄金明说, 收到的几篇稿都写得不错。足见一个编辑对好稿件的偏爱。黄金明是记者多年��朋友。三个人便围绕文学的话题海聊起来。
邱华栋真诚地说,这次“三名”笔会,感谢惠州市委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为我们提供一次与“中青年作家的供需见面会”,收获太大了。说这话时,他扬了扬手中那几份收到的稿件。并表示,这次笔会在惠州召开,说明惠州这个城市重视文化,关心文学创作,关心作家,很有人情味。 一、白天采新闻、编副刊,晚上写小说 在邱华栋看来,记者生涯特别锻炼人,比如,对社会的敏感、新闻人的良知、对现实的关心等。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华工商时报》做编辑、记者。
他采访过许多**企业家,了解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处境及生存状态等,这一切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引发了他对诸多问题的思考。他白天采新闻、编副刊,晚上写小说。
作为早期的北漂一族,邱华栋对城市的发展深有感触,他说,原来到了深圳,觉得北方很土。伴随着北京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成长,他敏感地捕捉到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世相纷繁,他说,20世纪90年代,北京也有了酒吧,不过当时北京楼才200多米。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写年轻人特别是北漂一族的生存状态。他的长篇小说《白昼的躁动》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流浪艺术家在北京的生活。他19岁写的小说《夏天的禁忌》,也是写自我的成长。
有一次,一个擦玻璃的“蜘蛛人”从高楼上掉下来摔死了。他白天去采访,发了一篇100多字的消息,想到进城务工人员的孤独感、异化感, 想到那个“蜘蛛人”,从农村出来,他有没有爱情?他对都市的认知是什么?他有没有孩子?当天晚上在三里屯的一家酒吧里,他便写了一篇小说《蜘蛛人》。他说,那时创作欲望很强,一年写了20多篇小说。他的投稿方式是,将全国的文学杂志地毯式搜索,同**,将20篇小说全投出去。被退回来的作品再与新作品组成20篇投出去。5年时间,他发了100多个中长篇作品。 二、把新闻写成小说,大脑里必须有一个转换器 随着城市的变化,随着邱华栋北漂生活的结束,他成了新北京人, 他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城市的中产**。何种等级为中产**?他笑道,以社会学家的判断,就是有房有车,年收入二三十万的那种人。他以《社区人》为总题,写了60多个短篇。
他一直关注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和中产**,书写他们的生存状态,比如:艺术家、电影导演、媒体人、教授等。他把多年来采访影视圈人物所积累的大量素材,写成长篇小说《正午的供词》。
他将现实生活和光怪陆离的城市风景结合起来,进行了掷地有声的道德和灵魂拷问。有次采访一个案件,老师与学生争女朋友,后来学生把教师杀死了。这个案子引起了他的深思:在这在多元复杂的时代,道德一方面在解体,另一方面又在重建。他将其写成了一篇小说《教授》。
他说,生活永远比小说丰富,比如前段时间爆出的洛阳性奴案以及重庆周克华案,都是很好的小说题材,包含着许多人性的课题。莫言能获奖,也得益于写作资源丰富。《人民文学》近年新开的栏目“非虚构”就是鼓励作家走出书斋,走进生活现场“接地气”,希望推出一批书写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作品。代表作家有梁鸿、乔叶、慕容雪村及写打工文学的广东作家郑小琼等。
通过多年的创作体验,作为记者加作家的邱华栋的经验是:新闻记者把新闻写成小说,大脑里必须有一个转换器,把材料转换成文学艺术作品,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事物。
三、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
当记者、编辑的日子,邱华栋不用坐班,每周去三次编辑部就行。他说,我特别会利用零碎的时间,比如,早上有一个采访,中午与几个人吃饭,晚上又有朋友聚会。他就在这些安排中做好计划,争分夺秒地写作, 这样,每天写什么都有计划,贵在坚持,积少成多。
他告诉记者,虽从事写作,但他从不熬夜,早睡早起。他每天6点起床,6点半开始写作,8点锻炼身体,每天得保证一两个小时的写作时间, **写1000字。他笑了笑:“现在年纪大了,写得少了。昨晚喝了许多酒,想写首诗,不用电脑,用手在纸上写,写着玩呢。”看新闻、听CD都不耽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他得以持续高产的保证。
“我不是一个坐得住的人。”邱华栋称当他的写作进行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因为电话铃总也没响而有些遗憾,他会主动给别人打电话。
别以为他不专心创作,其实那是他成竹在胸时的短暂休息。天赋过人的他能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时间,不仅将每周负责的版块完成得相当出色,而且接二连三地创作出4部长篇小说,十几部中、短篇小说及大量散文、诗作。 四、左手写现实,右手写历史 邱华栋一边关注国人的生存状态,一边写历史题材。用他的话说,左手写现实,右手写历史。感觉就是一个反差。一方面,他特别关注这30年来中国人的状态;另一方面,他写了3本近代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书。
他说,文学艺术需要天才,更需要后天的训练。他说,年轻时被人称为“神童”,其实那只是个喷发期。一个人,也应该像一棵树般生长。种下了一棵好苗,还要浇水施肥,枝叶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写作的同时,他很喜欢看书,有人称他是中国读书较多的作家之一。多到什么程度?一年800本!当然,对一个要工作,又要写作的人来说,读800本书是有方法的:5%精读,逐字逐句地研习,这部分主要是文史哲;50%浏览, 这部分几小时看一本;剩余的随便看。
这些书或买或赠,他每年都要花几万元买几十本新书,还要买些线装书用于收藏,仅是《金瓶梅》,他就收藏了40个版本。对于收藏书籍,他的心得是:百年无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