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可园客厅——在湖畔遇见文艺名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可园客厅——在湖畔遇见文艺名家

  • 作者:刘明霞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9454739
  •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01日
  • 页数:279
  • 定价:¥5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从事报纸、杂志记者、编辑工作二十余载,同时在惠州西湖畔的可园打造“可园会客厅”,广交文朋画友。而本书主要内容为作者或以记者身份访谈,或以编读形式文字往来,或以朋友身份坐而论道,专访文学界、艺术界有影响力的六十余位人物,与读者一起分享文艺名家的真知灼见、文坛轶事、名人心扉。书中还收录文艺名家手迹、手稿、书信及文艺名家做客“可园会客厅”的珍贵图片。
    文章节选
    邱华栋: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出发 作为当代实力派作家,邱华栋作家的名气大过他作为《人民文学》副主编的头衔。一个扯住60后尾巴的人,在同龄的作家中,是一个佼佼者。
    在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全国“名社、名刊、名编”笔会(以下简称“三名”笔会)中,记者有幸采访了邱华栋。此前,记者已经读过了他的部分作品,很欣赏他的才华。他的作品,对60 后一拔的人影响很大。少年邱华栋,16岁开始发表作品,并编辑校园诗报《蓝星》。18岁出版部小说集,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免试破格录取。而后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集等300余万字。此外,还发表了30万字的新闻作品、20余万字的评论和对话。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日、德、韩等多种文字。
    带着崇敬的心情,到他下榻的酒店采访他时,他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这次“三名”笔会,他收到几篇广东作家的好稿。
    采访中遇广东作家黄金明来访,他又笑得眼睛眯成条缝对黄金明说, 收到的几篇稿都写得不错。足见一个编辑对好稿件的偏爱。黄金明是记者多年��朋友。三个人便围绕文学的话题海聊起来。
    邱华栋真诚地说,这次“三名”笔会,感谢惠州市委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为我们提供一次与“中青年作家的供需见面会”,收获太大了。说这话时,他扬了扬手中那几份收到的稿件。并表示,这次笔会在惠州召开,说明惠州这个城市重视文化,关心文学创作,关心作家,很有人情味。 一、白天采新闻、编副刊,晚上写小说 在邱华栋看来,记者生涯特别锻炼人,比如,对社会的敏感、新闻人的良知、对现实的关心等。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华工商时报》做编辑、记者。
    他采访过许多**企业家,了解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处境及生存状态等,这一切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引发了他对诸多问题的思考。他白天采新闻、编副刊,晚上写小说。
    作为早期的北漂一族,邱华栋对城市的发展深有感触,他说,原来到了深圳,觉得北方很土。伴随着北京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成长,他敏感地捕捉到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世相纷繁,他说,20世纪90年代,北京也有了酒吧,不过当时北京楼才200多米。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写年轻人特别是北漂一族的生存状态。他的长篇小说《白昼的躁动》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流浪艺术家在北京的生活。他19岁写的小说《夏天的禁忌》,也是写自我的成长。
    有一次,一个擦玻璃的“蜘蛛人”从高楼上掉下来摔死了。他白天去采访,发了一篇100多字的消息,想到进城务工人员的孤独感、异化感, 想到那个“蜘蛛人”,从农村出来,他有没有爱情?他对都市的认知是什么?他有没有孩子?当天晚上在三里屯的一家酒吧里,他便写了一篇小说《蜘蛛人》。他说,那时创作欲望很强,一年写了20多篇小说。他的投稿方式是,将全国的文学杂志地毯式搜索,同**,将20篇小说全投出去。被退回来的作品再与新作品组成20篇投出去。5年时间,他发了100多个中长篇作品。 二、把新闻写成小说,大脑里必须有一个转换器 随着城市的变化,随着邱华栋北漂生活的结束,他成了新北京人, 他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城市的中产**。何种等级为中产**?他笑道,以社会学家的判断,就是有房有车,年收入二三十万的那种人。他以《社区人》为总题,写了60多个短篇。
    他一直关注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和中产**,书写他们的生存状态,比如:艺术家、电影导演、媒体人、教授等。他把多年来采访影视圈人物所积累的大量素材,写成长篇小说《正午的供词》。
    他将现实生活和光怪陆离的城市风景结合起来,进行了掷地有声的道德和灵魂拷问。有次采访一个案件,老师与学生争女朋友,后来学生把教师杀死了。这个案子引起了他的深思:在这在多元复杂的时代,道德一方面在解体,另一方面又在重建。他将其写成了一篇小说《教授》。
    他说,生活永远比小说丰富,比如前段时间爆出的洛阳性奴案以及重庆周克华案,都是很好的小说题材,包含着许多人性的课题。莫言能获奖,也得益于写作资源丰富。《人民文学》近年新开的栏目“非虚构”就是鼓励作家走出书斋,走进生活现场“接地气”,希望推出一批书写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作品。代表作家有梁鸿、乔叶、慕容雪村及写打工文学的广东作家郑小琼等。
    通过多年的创作体验,作为记者加作家的邱华栋的经验是:新闻记者把新闻写成小说,大脑里必须有一个转换器,把材料转换成文学艺术作品,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事物。
    三、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
    当记者、编辑的日子,邱华栋不用坐班,每周去三次编辑部就行。他说,我特别会利用零碎的时间,比如,早上有一个采访,中午与几个人吃饭,晚上又有朋友聚会。他就在这些安排中做好计划,争分夺秒地写作, 这样,每天写什么都有计划,贵在坚持,积少成多。
    他告诉记者,虽从事写作,但他从不熬夜,早睡早起。他每天6点起床,6点半开始写作,8点锻炼身体,每天得保证一两个小时的写作时间, **写1000字。他笑了笑:“现在年纪大了,写得少了。昨晚喝了许多酒,想写首诗,不用电脑,用手在纸上写,写着玩呢。”看新闻、听CD都不耽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他得以持续高产的保证。
    “我不是一个坐得住的人。”邱华栋称当他的写作进行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因为电话铃总也没响而有些遗憾,他会主动给别人打电话。
    别以为他不专心创作,其实那是他成竹在胸时的短暂休息。天赋过人的他能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时间,不仅将每周负责的版块完成得相当出色,而且接二连三地创作出4部长篇小说,十几部中、短篇小说及大量散文、诗作。 四、左手写现实,右手写历史 邱华栋一边关注国人的生存状态,一边写历史题材。用他的话说,左手写现实,右手写历史。感觉就是一个反差。一方面,他特别关注这30年来中国人的状态;另一方面,他写了3本近代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书。
    他说,文学艺术需要天才,更需要后天的训练。他说,年轻时被人称为“神童”,其实那只是个喷发期。一个人,也应该像一棵树般生长。种下了一棵好苗,还要浇水施肥,枝叶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写作的同时,他很喜欢看书,有人称他是中国读书较多的作家之一。多到什么程度?一年800本!当然,对一个要工作,又要写作的人来说,读800本书是有方法的:5%精读,逐字逐句地研习,这部分主要是文史哲;50%浏览, 这部分几小时看一本;剩余的随便看。
    这些书或买或赠,他每年都要花几万元买几十本新书,还要买些线装书用于收藏,仅是《金瓶梅》,他就收藏了40个版本。对于收藏书籍,他的心得是:百年无废纸。
    目录
    文学名家 邱华栋: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出发……………………………………… 004 何建明:决定社会演变的主要矛盾有大文章可做……………………… 009 潘凯雄:好作品需要独特性和共鸣……………………………………… 014 蒋子龙:冰冷外表下的热情敏感………………………………………… 018 程永新:希望发表能代表汉语写作水平的作品…………………… 024 杜卫东:贴着地面行走,与时下生活同步……………………………… 028 王剑冰:努力竖起散文发展风向标……………………………………… 033 将散文汩汩流淌地宣泄出来… ……………………………………… 036 张陵:对基层文学艺术家要以鼓励为主………………………………… 041 不为获奖而创作… …………………………………………………… 042 王必胜:文字不死,文学不死,副刊不死……………………………… 047 马津海:小说,小说,往小里说………………………………………… 051 王鲁湘:不要被手机“零吃”了………………………………………… 055 韩石山:一个山西男人的责任与担当…………………………………… 059 梁晓声:我的“同情兄”………………………………………………… 064 杨晓敏:湖畔谈小小说…………………………………………………… 067 柯蓝:中国散文诗要发扬其附着力……………………………………… 071 顾笑言:顾老与“半球居”……………………………………………… 074 周彦文:重组和放大中国散文…………………………………………… 078 杨泥:好的散文总是上升到宗教和哲学的层面………………………… 082 叶蔚林:唯有文字留世间………………………………………………… 085 熊育群:我的一生在我之外……………………………………………… 091 陈继明:要么不写,要么不乖…………………………………………… 097 朵拉:用混血的文学、绘画构建精神故乡……………………………… 106 唐达天:试图颠覆自己的创作…………………………………………… 113 权延赤:善于挖掘伟人背后故事的文坛怪才…………………………… 122 西篱:一个成熟的作家不会被自传体的束缚性绊住…………………… 126 刘瑛:不一样的太阳……………………………………………………… 130 鄞珊:我的写作并不是“非虚构”……………………………………… 135 李远荣:文缘如风………………………………………………………… 140 张林:从“张林老师”到“张林兄”…………………………………… 148 唐至量:文心之美,文谊之乐…………………………………………… 153 冼锦燕: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 163 苏方桂: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 167 对话苏方桂… ………………………………………………………… 170 艺术名家 何占豪:《梁祝》带来了名声更带来了遗憾…………………………… 174 《梁祝》差点没“化蝶”… ………………………………………… 177 对话何占豪:平庸之作充斥乐坛应反思… ………………………… 179 刘诗昆:黑白键上的素质教育…………………………………………… 183 窦文涛:把自己真实地展现给观众……………………………………… 187 周铿:把中国的音乐家带向世界………………………………………… 190 侯耀文、石富宽:尽力逗大家乐一乐…………………………………… 194 赵静:当年女神,如今静好……………………………………………… 198 谢润:“豪门傻女”的幕后故事………………………………………… 202 徐东蔚:请到惠州西湖来………………………………………………… 206 陈爱莲:60多岁演16岁林黛玉……………………………………………… 209 叶佩英:海外赤子爱国情………………………………………………… 213 蒋大为、张也:为惠东鞋文化节助兴…………………………………… 219 张维忠:驰骋于文武,书间得稼穑……………………………………… 223 胡立伟:惠州西湖可诗、可书、可画、可印…………………………… 227 刘仑:“我的美术之根在昌明”………………………………………… 231 李志雄、徐惠芬:一对客家夫妻,两个文化使者……………………… 238 青主、廖辅叔、陈紫:中国现代音乐学界的“惠州三杰”…………… 243 黄延桐:“我不是一个猎奇的人”……………………………………… 251 邱楚莲:墨韵莲香………………………………………………………… 260 潘小明:水的力量,墨的智慧…………………………………………… 266 黄澄钦:在梌山守望惠州文化…………………………………………… 270 肖加鸿:温文尔雅地蔑视规则…………………………………………… 27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